东莞调查公司 调查称东莞外企关停、迁移、倒闭等现象确实存在
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素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市接连传出外资企业倒闭、迁移的消息。记者在东莞调查发现,由于成本增加、寻求战略转移等因素,关停、迁移、关闭的现象确实存在。同时,东莞有明显的“机器替代”迹象,向制造业更高端攀升,呈现出“病树前的万木春”景象。关机,关机进入“正常状态”。平稳有序是主流
近日,记者来到东莞厚街镇赤岭工业区。周边有两家台资制鞋企业,一家是李凯鞋业,另一家是绿洲鞋业,有“招聘大量普通工人,底薪3000元”的迹象。
巅峰时期,李凯鞋业有限公司雇佣了1.8万人,但目前工厂内只有零星的人员和车辆活动。进进出出的工人告诉记者,这批成品完成后,工厂会发放遣散费关闭所有生产线。
另一家最近被关停的企业是微软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位于东莞市程楠区。偌大的厂房里非常安静,门口的保安告诉记者“上千名工人被辞退了”。
事实上,与之前一些企业倒闭倒闭时发生的大规模劳动争议不同,李凯和诺基亚的“退出”呈现出稳定有序的特点。
早在去年7月,微软诺基亚就推出了员工自愿离职激励计划,按照劳动法相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引导和鼓励员工自愿离职。目前,东莞分公司约3300名员工已按此计划分两批离职。今年第一季度,所有员工都签署了辞职协议,并关闭了工厂。
一位来自李凯的张姓员工也告诉记者:“老板根据劳动法给了足够的补偿,一些工作年限长的工人可以拿到4万到10万元的补偿,大家还是挺满意的。”厚街镇劳动部门表示,没有收到任何工人因李凯关闭而提出的投诉。
低端制造业“退出”采购、R&D和产业链仍是优势
“我们现在已经把工厂搬到缅甸了。”记者联系到李凯缅甸工厂经理赖光明。据他介绍,李凯在缅甸的工厂已经正式投产两三个月,目前仍处于试生产阶段,员工超过500人。
“以水生植物为生”是东莞最早一代代工企业的共同特征。这些企业主要由台港两地出资,承接港澳台订单,在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加工生产,再出口到全球,使珠三角成为全球最大的鞋类、玩具、家具甚至电脑等信息产品的生产基地。
然而,随着近年来生产成本的增加,这个地区不再是低端制造业的“天堂”。东莞台资企业协会会长翟锁玲介绍,东莞制造业企业普通工人月薪约600美元,是菲律宾、印尼、越南、泰国的两倍多,是湖南的1.6倍。
与此同时,欧美的贸易保护政策也“强制”了企业的转移。“目前欧洲和日本对从缅甸进口的鞋子都有免税政策,所以我们是应客户要求搬到这里的。”赖光明说。
记者观察到,随着产业市场的波动,企业的“生死”成为现阶段的一个明显特征。微软诺基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3年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后,经营业绩和市场销量均未达到预期目标,订单持续下降,导致东莞工厂产能过剩。一名诺基亚员工告诉记者:“我觉得公司一年前就要倒闭了。”
然而与此同时,本土智能手机行业却发展迅速。2014年,华为终端、BBK、玉龙通信、澳普移动等四大手机厂商工业增加值达159.5亿元,同比增长126.7%,带动东莞规模以上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3.7个百分点。
翟锁玲表示,虽然生产成本有所增加,但东莞多年来积累的产业链基础、采购和R&D能力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大家都会做一些高利润的环节,把低端订单外包到其他地方。”
“机器替代”新R&D机构推动转型
一方面企业倒闭,另一方面新企业、新项目质量不断提升。东莞的工业地位显示出从“微笑曲线”底部加速向上的迹象。
东莞市政府统计数据显示,东莞现有外资企业数万家,关停外资企业数量从2008年的857家下降到2014年的428家。关停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占关停总量的67.1%。
同时,东莞新增外商投资项目总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从2008年的18.1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45.3亿美元;项目平均规模从2008年的195.6万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432.3万美元。
为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东莞大力推进“机器替代”和新R&D机构建设,以创新驱动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
东莞市广盛五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去年购置的新设备,政府补贴15%。目前,东莞已连续三年安排2亿元市级财政资金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一方面帮助企业摆脱了“缺工”的苦恼,另一方面使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在东莞,新R&D机构的出现也引人注目。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新建了23所R&D院校,包括中国科学院云计算教育中心、北京大学光电研究所、清华创新中心。
与传统科研机构相比,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突破传统体制框架,“不定编、不定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研发与孵化、科技创新与产业生产紧密结合,表现出极强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开发能力。记者在这些机构走访中看到,一批新产品如新型电动公交车、数字织机智能设备等正在走向市场,投入产业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