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江底的沉船 长江沉船打捞过程释疑 所有部署都指向救人第一
昨天,“东方之星”的船体被吊出水面。为什么在一艘载有400多名乘客的游轮的头两天,寻找水源的幸存者和受害者如此之少?为什么沉船需要72小时才能扶正?为什么一开始蛙人发射而不是打捞沉船进行搜救?救助长江沉船有哪些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昨日分别采访了专业潜水员、沉船搜救专家及相关学者。他们指出,长江沉船打捞过程的背后,一切合理的科学选择都是在既定条件的约束下做出的,一切打捞安排和决策都是“以救人为重”。“整个打捞搜救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最重要的是不危及幸存者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尊重死者的尊严,充分考虑和尊重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为什么前两天找水的乘客少了?
“整个救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王,长江航道打捞局专业潜水员,是海军转业后来到打捞局的潜水员。他在水下发现了两名遇难者的遗体。
据王介绍,搜救工作的主要难点是事发水域水流较为急,一次可达1.8m/s。此外,客船倾覆导致物品移位,严重堵塞原通道。此外,船沉没当天和后一天的天气条件恶劣,水下勘探环境非常复杂。
王是4日下午5点下水的。“我第一次摸东西的时候,不确定是不是人。因为我戴着手套,所以我的触觉不是很灵敏。仔细辨认后,发现是一只脚。”找到尸体后,王想把它送到水里,但他拉不动它。直到这时,他才发现受害者的手指紧紧地抓住了船舱的栏杆。为了不造成二次伤害,王小心翼翼地一个个松开了手指。他下午5点下水,晚上8点爬上平台。他在水下工作了3个小时,瘫倒在甲板上。
据专家介绍,船体结构复杂,内部分为许多小空房间。如果飞机或火车浸泡在水中,只需在外面开一个洞,派人进去探索。但是船不一样。里面的房间太多了,如果你在里面打个洞,你可能没走几步就撞到墙上了。在水里,门推不开,也没有办法闯进其他房间。因此,救援速度非常有限且危险。“整个救援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
为什么一开始不把沉船抬起来?
青蛙搜救是黄金救援期最快最直接的方式
“东方之星”的船体有4层楼高。沉入河底后,只有长60-70米、宽67米的船底露在河面上。河水湍急,船在水面上。据专家介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蛙人才能获救。
在大型起重机械的帮助下,第一个困难是这些机械到达沉船现场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做法可能会危及幸存者的生命,因此不是搜救方案的首选。“派潜水员到船舱感受生命迹象,然后打捞,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退一步说,由于船在水中不稳定,即使使用大型机械,船体也可能因为运动过大而破碎穿孔,对幸存者造成二次伤害,甚至处于安全地带的幸存者也可能会摇晃进水中。
海军工程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潜艇毁伤中心主任李启秀是水下救援专家。连日来,他一直待在沉船附近的救援船上指导水下救援工作。他说,在救援初期,潜水员的主要任务是确认每个房间是否有幸存者。水下能见度只有20厘米,潜水员必须用手探索船舱,逐一确认每个房间,如果有生命迹象,立即采取行动。
李启秀告诉记者,为了不损坏遇难者的遗体,每个遇难者的遗体都由救援人员取出,而不是用绳子拉出来,或者用其他仪器拖出机舱。“水下救援人员将遇难者遗体带出机舱时,需要考虑每具尸体的姿势,尽量保持原来的姿势,防止遗体与机舱内的碎片特别是硬物发生碰撞。”
据专家介绍,在第一天和第二天的黄金救援期,潜水员水下救援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并辅以沿海地毯式搜索遇险人员。
为什么要切割船体?你切的时候为什么要焊?
给幸存者带来更多生存的希望
4日,救援人员在“东方之星”底部凿出第三个探洞,继续进行生命探索,但没有发现生命迹象。船体底部开了一个探测孔来探测生命。如果有生命迹象,就打开孔盖救人,没有生命迹象就封上。开洞是探索人生的最后手段。救援人员之前已经开了两个探洞,但没有发现生命迹象。
由于害怕伤害幸存者,切割操作的每一步都非常谨慎。切割前,潜水蛙人轮流携带探测设备在切割点附近搜寻生命迹象。切割作业时,工人反复对照遇难船图纸,切割人员轮流工作,切割后每隔几秒钟立即用水冷却切口。
为什么要切割船体?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副教授严庆新表示,“东方之星”在极短的时间内倾覆,因此最接近水面的船舱底部可能仍有气垫层。如果乘客进入底舱,他们将有机会生存。" 65岁的和21岁的陈从船底部的气垫中获救."
李启秀说,在封闭的空室内,空气体会越来越稀薄,空气体中的部分氧气也会融化到水中。延迟时间越长,幸存者存活的机会就越小。切割船体可以为底部的幸存者带来更多希望。
切割拆除最大的困难是切割会造成空气垫层中的气体逃逸,降低浮力,导致船体下沉,影响船体的稳定性。为了保证拆除措施的顺利进行,人们设计了最安全的方案:缠绕钢索并支撑船体,然后通过浮吊拉动钢索固定船体的高度和稳定性。
切割之所以要拖到3天才进行,是因为直到这一天,500吨的打捞船才到达现场,它可以抬起沉船的一端,保证沉船的稳定性,从而成功实施了整个切割工作。在此之前,如果不进行相关固定,立即切割时会产生压力差,甚至船体会下沉。
为什么切割后密封?专家指出,这主要是为了保证船体扶正时不会漏水,从而保证船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那么,你能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剪吗?专家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船被切割后会立即沉没,但空气体可能不会进入,但可能会消散空气体层中的空气体,可能在里面生存的人将失去生存的机会。
为什么沉船需要72小时才能扶正?
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来确定是否有生命
4日晚,救援人员开始将沉船拉直。
截至4日晚9时30分,海难事故已发生72小时。按照国际惯例,人们普遍把72小时作为生活的标准线,而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确定是否有生命;如果72小时到了,确定没有生命,然后把船翻过来。
据长江航道打捞局水下检查专家介绍,此时采用整船矫直吊装方案的原因是为了尽快排查所有船舱,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失踪人员,最大限度地保护死者的尊严。
整体扶正打捞作业符合行业专业惯例和国际惯例,目前技术较为成熟。根据专业计算和评估,沉船现场船舶的起重能力可以满足矫直和起重作业的需要,来自潜水、打捞、救援、船体、修船等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也可以提供技术支持。
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把船体拉直?
将吊索引入水下是极其困难的
上海海事大学徐教授介绍,扶正前除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外,耗时的主要原因是扶正打捞需要克服水下穿吊索的问题。在河底很难把吊索从船的一端引到另一端。外部环境也给扶正工作造成了一些困难。
“从电视屏幕上看,河底不是由泥沙组成的,而是被坚硬的鹅卵石覆盖着。遇到这样的河底地质,吊索在穿吊索的过程中会不断被卡住。”许教授说。
穿吊索的整个过程需要在河底的潜水员引导。首先,我们必须找到铺设吊索和穿过它们的通道。但由于河水浑浊,能见度低,水下视线差,给穿线吊索的工作造成了障碍。
同时,长江的急流非常快。潜水员经常要尝试很多次才能找到通道。最多六对潜水员轮流下水才能成功找到通道。有时发现通道后拖主缆时,缆绳被船体卡住,不得不放弃。此外,在佩戴吊索时,潜水员发现了遇难者遗体。为了保护遗体,必须重新调整佩戴吊索的位置。
专家指出,如果缆绳拉得太快,缆绳上的应力会不均匀,有些缆绳会承受太大的重量,可能会撕裂船体,导致失去之前所有成果的后果。
扶正后船体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拉出河面?
水冲过会场,摧毁了残骸
对于这个问题,许解释说,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的:一是船舶由船底和上层建筑舱室组成,而这部分舱室是不密封的。当船扶正时,船舱里的水会自动流出。如果提升过程太快,舱内的水就会加速。如果水冲击过大,会造成舱内家具等物品移动,对遇难者遗体造成损害;水流越慢,对遗体的损害就越小。
“同时,由于船底封闭空,需要用机械设备从船底抽取积水,这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为什么钓鱼前要摆正姿势,而不是直接提起?
未能首先拉直可能导致举升失败
许介绍,对于一艘游轮来说,最坚固的地方不是游轮的上层船舱,而是船的底层。东方之星以颠倒的方式沉入河底。如果直接抬起,沉到河底的船舱会受到最大的应力。如果不扶正直接起吊,很有可能机舱直接变形,最终导致起吊失败。目前的方法是先将游船拉直,使船底朝下,然后在起吊时,船底是受力最大的部分。
先拉直后抬起不仅是国际通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遇难者多集中在上层舱,直接抬起会造成舱体变形,遇难者遗体也会受到伤害。
专家们指出,此次长江沉船搜救过程,从打捞的部署、决策到时机的把握,无不体现出援救的科学性和对于生命的珍视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