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时间 马关条约签订日,来看看这个条约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李代表清政府,伊藤博文、卢奥宗光代表日本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著名的《下关条约》。这一条约的签署标志着1894-1895年中日战争的结束。
根据条约,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省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并赔偿日本2.2亿白银。中国还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我们的教科书和正史对此事的评价是:《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激发了其侵略野心;使得中国之前的民族危机空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事实上,我们今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项条约。首先,对清国来说,割地的赔偿肯定是不平等的,确实是屈辱的。但是,开放更多的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对日本来说不一定是绝对的收益,对中国来说也不一定是牺牲,某种程度上是互惠关系。至于“前空民族危机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自宋元明清亡国以来,中国普遍实行闭关锁国的国策。我认为中国幅员辽阔,没有必要和野蛮人进行贸易和外交。于是,国力日渐衰弱空,百姓越来越愚昧,朝廷越来越腐败无能,整个国家不堪一击。
最后,一场被称为鸦片战争的“贸易战”打开了这个千年帝国的大门。此后,西方列强开始齐心协力推开这扇沉重的大门,随后爆发了一系列冲突和战争,几乎每一场战争都以清朝的屯田和开埠通商而告终。最终,连“小日本”也加入了列强的行列,与其前宗主国发生争执。
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增加通商口岸,设立自由贸易区,接受外资投资建厂修路架桥,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我们在近70年前把“帝国主义”赶出去,1978年后重启“改革开放”,全方位邀请“帝国主义一步步后退”。“招商引资”成为地方政府40年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些我们怎么解释?
至于“马关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中国的需要,进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说法,按照今天的政策来看,这种说法也是不合理的。他们有资本输出的需要,我们有吸引投资的需要。这不就是交换所需商品的双赢吗?允许列强在中国自由贸易投资设厂,怎么会成为中国的一个分治呢?
试想一下:如果中国从1840年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拒绝与外界有任何接触,或者从1978年开始“因循既定政策”,不搞改革开放,不吸引投资,不搞自由贸易,那么大家能想象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吗?
太晚了。今天到此为止吧。其实就算有时间,这个话题也绝对不应该深入讨论,因为你知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