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谣言 报告称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 周二微信谣言最多
中新网北京6月24日电6月24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在京发布《新媒体蓝皮书》。蓝皮书调查显示,目前近六成假新闻来源于微博,每周二是微信“谣言”传播的高峰期。另外,由于封闭的传播环境,自我纠错能力较弱,在微信上辟谣比在微博上更难。这本蓝皮书被称为《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第六号》,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连续第六年出版。
近60%的假新闻都是从微博开始的
这本蓝皮书分为五个部分:综述、热点文章、调研文章、交流文章和行业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网络空安全、微信微博发展、社交媒体舆情、传统媒体转型、网络谣言治理、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媒体版权、微博政务观察、传播效果研究、移动终端分析、数据新闻现状等重要问题。
报告指出,从全球来看,新媒体发展的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民规模为6.49亿,占全球的21.6%。
互联网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信息量巨大,虚假信息的传播,尤其是网络谣言等互联网负面影响,逐渐开始影响社会稳定。本报道对微博、微信上的虚假信息、网络上的谣言进行了专题分析。
蓝皮书子报告《新媒体时代假新闻现象及其对策研究》对2014年广泛传播的92条典型假新闻进行多维度分析,发现59%的假新闻来源于微博。
研究人员认为,微博平台高度开放,就像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广场,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发布信息,从而成为新媒体中许多假新闻的信息来源。比如,2014年8月,网上发布了一段视频“一名外国人晕倒在上海地铁,但无人搀扶,而是匆忙逃离”,许多媒体在微博上发布了这条信息,却没有核实,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此后,上海地铁确认消息不属实,“列车进站后,车站值班员及时上车,帮助外地乘客”。
蓝皮书调查显示,源自网络媒体的假新闻占比32%,排名第二。报道称,这类媒体基数较大,但大多是由传统媒体转型而来的新媒体形式。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假新闻是10月28日的《中国“失败”的世界空全球最糟糕的20个城市》,以及12月17日的《中国最新癌症地图》。
根据报告分析,微信平台用户基数大,社交媒体属性高,平台内信息高度封闭,容易在熟人间传播。只有7%的假新闻来源于微信。此外,2014年豆瓣平台出现了几条假新闻。比如“95后女网友征集全球临时男友陪伴”就是一则商业策划假新闻,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造成了很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周二是微信“谣言”传播的最高峰
针对近年来微信谣言愈演愈烈的情况,蓝皮书子报告《微信公众号谣言传播研究报告》分析了2014年11月3日至2015年2月28日期间被多人举报为“欺诈、虚假信息”的625篇文章的数据,共计17周。
发现七个话题中谣言最多: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相关、养生、防骗、金钱、父母。其中,关于食品安全、人身安全和疾病相关话题的“谣言”文章占“谣言”文章总数的大部分。
按照周一到周日对这625篇“辟谣”文章进行分析后发现,周一到周三是“辟谣”文章的高峰阶段,周二达到高峰。周末附近“造谣”文章数量会有明显下降,然后周六又会有一个小高峰。
从7篇关于“谣言”话题的典型文章数据库中选取35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从“谣言”热点话题讨论的热度分布可以看出,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对于“谣言”热点话题讨论的热度最高。
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广东是反欺诈“谣言”关键词讨论度较高的省份。
然而,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广东是讨论食品安全关键词的省份。
根据报告分析,总体来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对各种“谣言”的关注度更高,这可能与该地区的人们更注重生活质量、上网比例高、网络表达能力更强等因素有关。
报告称,虽然微信首发的假新闻数量不多,仅占新媒体假新闻的7%。但因其封闭式传播环境,自我纠错能力弱,不像微博“广场”易形成不同信息之间的对冲,且“强关系链”之间存在“人情”“面子”等纠错障碍,辟谣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