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道拐 通讯:探访“抗战生命线”晴隆“24道拐”
本站青龙7月7日刊:通讯:探访“抗战生命线”青龙“24转”
作者:刘鹏
黔西南青龙县以南一公里处,有一条蜿蜒如龙的山路在山间盘旋。70多年前,随着一张照片出现在美国媒体上,它成为中国艰苦抗战和不屈意志的象征。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生命线”——青龙的“24路转弯”。
如今,“24路转”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已享誉海内外。"然而,它的发现和成名之路就像它自身的曲折一样曲折."7月6日,被晴隆誉为“24路转向”守望者和形象大使的中国二战史研究会会员陈亚林向记者讲述了“24路转向”的前世今生。“站在城墙上的山,盘旋的路,像被诸天震动的银练,从云端落到谷底。在直路和弯道上,美国‘GMC’十轮卡车沿着一条有24个弯道的道路行驶,从幽深的谷底一直到陡峭的山顶。”这是1944年美国记者拍摄的最早的“24向转弯”的照片。
“当时很多媒体和专家都声称这是滇缅公路的一段,但它在哪里,是否真的位于滇缅公路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搞清楚。”陈亚林说。
当时,大多数人认为这条路在云南。1995年,一些云南专家学者沿着滇缅公路行走,试图找到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但是,在滇缅公路上跑来跑去之后,我们走遍了云南省内相似的地形和道路,却始终没有发现与老照片相似的东西。然后他叹了口气:“它似乎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
直到21世纪初,云南研究二战的学者葛终于在2002年3月初把目光投向了贵州的青龙。“葛舒雅爬到‘24拐’对面的山顶,拍了一张张全景的照片,和美军记者半个世纪前拍的一模一样,雾就开了。”陈亚林表示,这也证实了“24路转弯”不属于滇缅公路,而是位于从滇缅公路延伸至重庆的云贵公路上。
二战期间,云贵公路成为中缅印战区的交通大动脉,担负着国际援助物资运往中国的重任,“二十四拐”无疑是这条大动脉的咽喉。“从广义上讲,‘24路转向’虽然不在战争前线,但对抗战的贡献甚至超过了滇缅公路。”陈亚林说,抗战时期,美国飞机通过驼峰航线运输的大量物资运抵昆明,通过“24转”盘山公路运输到重庆和抗战前线,远远超过“滇缅公路”的运输量。"
1942年初,日本攻占缅甸时,为了切断云贵咽喉,派飞机轰炸二十四拐。美国陆军上将约瑟夫·史迪威直接参与指挥盟军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这一年,美国公路工程部队的工程兵营进驻贵州晴隆,修建“24转”公路,确保运输畅通。
据了解,“24路转弯”所在的贵州省青龙县,曾是抗战背后的战略物资集散地。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中后期,共向抗日前线运送国际援助物资45万吨。平均每天有3000多辆运送抗日物资的车辆经过青龙,这里堪称连接重庆和云贵的“抗战输血动脉”。
“24号弯”全长4公里,有效道路宽度约6米。山脚第一个转弯处至山顶第二十四个转弯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度陡峻。
“如今,寻访者络绎而来,有专家、记者、游客,还有重访故地的美军老兵,每天来好几拨人。”陈亚林告诉记者,大家都想了解这一段历史,都想挖掘“24道拐”作为“抗战生命线”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