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俊 威廉史密斯科学奖首次颁给中国学者汤俊
北京时间11月9日,成立于1847年、在140多个国家拥有11万多名会员的英国机械工程协会,向国防科技大学27岁的博士、中国学者唐军颁发了威廉·史密斯科学奖。
该奖项每年只授予一人,以表彰今年全球导航空航空航天领域最佳原创论文的第一作者或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30年来,只有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主任伍德罗·惠特洛·金、荷兰航天空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范图伦等21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唐骏成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获奖者。
得知这个消息后,唐军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但远在欧洲的唐骏却很淡定。他微信朋友圈最后一次更新是教师节的祝福短信。获奖的唐骏说,荣誉是暂时的,奋斗是永恒的。领奖第二天,他直接回到学校,一头扎进实验室。
唐骏,安徽安庆人,爱读书,涉猎广泛,尤其是历史书。他通常不谈历史。大一训练一结束,他就组织宿舍的同学们每天晚上熄灯前开个“睡觉会”,聊聊时政,聊聊梦想。大二时,唐军被任命为研修生骨干,参与研修生的日常管理。由于主修指挥自动化,唐骏在管理中也引用了系统规划的概念。2007年,学校迎来了教学评估和考试,学生团队和学生承担的学习和培训任务非常繁重。许多学生觉得时间不够,压力很大。在团队干部的带领下,唐军把自己的工作细化到天,还帮助其他学员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计划,尽可能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让大家充分利用时间。最终学员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他也赢得了“唐司令”的美誉。
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唐骏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是一个勤奋的人。“坐着不动”是他最大的特点。他本科的时候,只要不上课不训练,整天坐在图书馆里。他习惯于看书后做读书笔记。大四毕业前,他已经决定步行去读研究生。他把多年的读书笔记和自己的经历整理成书,自费出版了一本专门的书《大国武功》。
研究生阶段,唐骏一点都没有放松。他一大早就赶到实验室,晚上10点后回到宿舍休息。周末很多同学出去玩,唐军还在实验室做实验。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攻读博士学位时,唐骏很少去这座著名的加泰罗尼亚城市,教室、实验室、宿舍的“3.1线”成为生活常态。带着这种热情,唐骏成为了导师Miquel Angel Piera教授两年半来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学生,而获奖的论文也只是他博士学习期间的一篇学术论文《in 空《防撞系统的改进》。
2013年底,就读于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唐军准备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导师的指导下,他以完善空中的防撞系统为研究课题。此前,关于空困难的报道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生。近年来,无人机的大规模使用极大地影响了民航飞机的飞行安全,于是他萌生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
但在实际研究中,困难接踵而至:以前很少有人发表过相关文献,基本没有参考资料;建模工具不会用,靠自学;我的导师和同学都是西式英语。他是中式英语。有时他的话不令人满意,他的交流也不顺畅...
然而,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将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由于这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课题,在模拟初始情况时,不仅要考虑飞机本身的经纬度、高度、速度和性能,还要考虑影响飞行的天气因素、飞机在所研究的空域内的密度,甚至是飞行员在危机情况下可能的反应和反应时间,建立模型是非常困难的。
当面临科研瓶颈的时候,当他一个人在国外留学的时候,看到别人的研究比自己的好,自我质疑的消极心态日益凸显。其间研究停了几次,唐骏也想过放弃。但此时来自中国的鼓励给了他前进的动力,国内导师定期与他探讨研究方法,指导研究方向。凭借本科和硕士的扎实积累,他正视困难,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将问题分解成部分,逐一分解,再优化统筹,有机整合。同时,他主动克服消极心态,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尝试每学期写一篇SCI论文进行审稿,用审稿人的评价肯定了自己和自己的校准方向,逐渐增强了信心,进一步了解了同行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努力是有回报的。2015年7月,率先参与我国防撞系统研发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和欧洲航空公司安全管理机构空,委派专家组成防务委员会,对唐军的研究进行了评估,认为提出的方案能够有效提高防撞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将这一成果纳入我国新一代防撞系统改进计划。
对于这篇论文,英国机械工程协会评论说,本文作者解决了空中防撞系统建模和验证的一些困难。随着空域密度的不断增大,导航空管理面临诸多挑战,空中的防碰撞系统也更加关注日益增加的碰撞风险,但现有辅助系统并没有考虑到提供给飞行员的预警信息的具体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方法来分析高密度空域中可能发生碰撞事故的情况。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提出了一种可以直接用于未来空避碰系统的方法。
现在,他刚刚学成归来,在科研的战场上开始了一场新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