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 习近平再释“第四种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谢焕池摄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再次提到文化自信,指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归根到底是要增强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为基础、更为深厚和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在习近平心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文化自信被提及已久。现在,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呢?
文化自信也被称为“第四种自信”。座谈会上,习近平用“三个更”“更基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指出了它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
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成俊告诉记者,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是外在的,而文化自信往往是内在的,能够让人真正“信服”。
在郑成俊看来,文化自信是其他三种自信的结果和目标。“走这条路,有这个理论,秉持这个制度,如果都是这样执行,那么文化自信是必然的。文化自信是其他三种自信的必然结果和深远目标。”郑成俊认为,文化自信可以使理论自信更理性,道路自信更行动,制度自信更有保障。
亲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言
“Xi总书记是一位特别注重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导人。他在很多场合都讲过文化自信,包括中国人的作风,中国人的精神,就是要激发中华民族的自信,不要骄傲自大。”郑成俊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每一次对外演讲中精心挑选的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展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2016年初中东的行为为例。在阿盟的开幕致辞中,习近平用关子的话说出了此行的意义:“没看到就可以走;如果你长时间不忘记,你可以来。”;在谈到中国在中东不找代理、不搞势力范围的立场时,是孟子“立天下之正,行天下之大道”的承诺;王波的“然而,中国保持着我们的友谊,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和张九龄的“相知无远弗届,为邻千里”已经成为描述中国和沙特以及中国和伊朗之间友谊的好词。
在国内,治国理政也从中国优秀文化中汲取能量。
2014年9月,Xi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研讨会暨国际儒家协会第五届大会开幕式。习近平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治理国家的政治家善于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他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的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工作。”
2014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18次国家治理集体研究。习近平主持研究时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其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的土地上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
众所周知,人民只是国家的基础,依法治国。这些耳熟能详的治国理念,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四维失败使国亡”,“治国之道关键在于公平与诚信”,这些都从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力量,为治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撑。
总书记鼓励青年传承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始终离不开文化的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在2013年11月访问山东时这样说。
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传承。习近平多次鼓励青年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与北大青年学生欢聚一堂,就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演讲。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中华民族要以更加自信、更加自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希望广大青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共同努力,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
同年12月,Xi访问澳门郑裕彤住宿学院时,参加了由澳门本地和内地学生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研讨会。习近平鼓励学生以中国文化为荣,并用“扣扣子”来比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要了解传统文化。只有了解自己的根,才能了解自己的灵魂和未来的发展。明白第二个环节是传承,第三个环节是创新。”郑成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年轻人是一个年轻群体,这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问题,而是必须在传承中创新。
郑成俊认为,不能简单地“拿出古代的东西来晒晒”,青年人必须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除了继承和创新,郑成俊还提出年轻人要学会谦虚和开放。“年轻人精力充沛,但不要忘记,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是传承下来的。年轻人的精力值得表扬,但也要谦虚好学。只有这样,他们的路才能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