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远的什么填词语 杨万里月夜写下一首词,词意明白如话,细读才能体会到深远的境界
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体也被人们称为“诚斋体”,“诚斋体”在当时诗坛很有影响力。为什么要将杨万里的诗体称为“诚斋体”呢?“诚斋”二字其实是杨万里书房的名字。
原来杨万里在永州做官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未能谋面,后来杨万里以书信的形式和张浚取得联系,才慢慢地开始交往起来,张浚勉励杨万里以真心诚意的态度去治学和文学创作。
杨万里敬佩张俊的为人,对他的谆谆教诲铭记在心,所以将他在江西老家的书房取名为“诚斋”。从杨万里对书房取名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他不仅对书房的布置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布局,还能看出他治学与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
杨万里绘像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一个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是大有裨益的,既有写作时的安静优雅,又有休息时的赏心悦目和陶冶情操,这是相得益彰的事情。
杨万里还在书房不远处一块开阔的平地上,修建了一个面积很大的花圃,里面种植了大量名贵的花卉,当然少不了竹和梅这两种文人雅士喜爱的植物,他将花园取名为“万花川谷”。
在一个月光明亮的秋日的晚上,杨万里读书写作之余,来到了花园,他看到皎洁的月亮悬挂在天空,看见如水的月光洒在他的书房上,洒在花圃中,这样的情景令他感到惬意十足,于是他写下了一首《好事近》的词作: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
词作开篇两句“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杨万里用口语化的风格缓缓写来,像是在给人介绍月光的行程一样,意思是说皎洁的月光还没有洒进他的书房,却先洒在了花圃里。
“未到”和“先到”两个词语既有时间上的先后,也有空间上的转换,月光没有照射在书房,反而照射在了花园,这不禁让人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书房与花园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花园,而词人的书房里却不见月光呢?
原来这是杨万里在词中巧妙设置了一个悬念,巧设悬念,这样处理的效果就让词作避免了平铺直叙,更能引起人们的遐想。
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这两句是词人答疑解惑,使词作开篇两句中的悬念顿解,也说明了词人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
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与花园相隔的地方,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密密的竹叶遮挡住洒向书房的月光。“隔一林修竹”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是平淡无奇,如果细读的话,就会体会到:这两个字是属于解释性质的,而且解释的很精准。
其实不难看出,因为只有竹子长势葱茏、修长挺拔、竹林密密层层,才会把洒向书房的月光遮挡住,如果是稀疏的竹林,是不会遮挡住月光的。
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杨万里在营造“诚斋”的时候,是花了一番心思的。清雅幽静的读书写作环境是杨万里首要考量的事情,书房前这一片茂密的竹林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词作上片突出写了花园、书房和竹林,只不过这三样都只能算作陪衬,因为词人真正要写的是月光,这是以物托月的写作手法,这一点从开篇两句中也是能看出的。
“月未到诚斋”,虽然美中不足,虽然令词人感到些许的遗憾,但月光“先到万花川谷”,倒也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因为在花园里看月亮,同样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因为书房和花园的距离不算很远。
读书写作之余,漫步花园,这是一件劳逸结合的事情,漫步花园是一种非常休闲的放松身心的方式,在花园里观赏月亮,既放松了身心,又陶冶了情操,两者结合真是相得益彰。
况且,也不必为诚斋惋惜,因为“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如水的月光映照在竹子上,更是一种韵味十足的情趣。
如果说上片是词人以物托月,下片就是以月自托了,因为词人在下片开头就进行了叙述:今天才是农历十三,月色已如美玉,若到秋光潋滟的十五、十六日,月光定然会比今晚的更加皎洁,更加美丽,更加娇媚。
结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词人对未来、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在农历的月份里,每个月十五和十六的月亮是最圆的,也是月光最明亮的时分,这是我们的普遍认知和视觉体验。
词人在这里明显地在用十三的月亮衬托十五、十六的月亮,然而写这首词的时间恰恰是十三日,所写的月色也恰恰是这晚的月色,所以词人在句中又含有用十五、十六的满月衬托十三月色的意思:
现实的月光同遥想的月光两相辉映,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美妙,都是皎洁的月光,如水的月色。
杨万里塑像杨万里谈论诗歌创作,他认为诗不能像糖,一放进嘴,就知道它是甜的,吃到最后,却变成酸的;诗应当像茶,经过品尝才让人感知它的甜味。“久而知味”正是杨万里诗歌创作的重要理论。
尝食夫饴与茶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
杨万里绘像细品杨万里这首词,很明显是在咏月,虽然整首词中真正写月的仅有一句“月色已如玉”,而且将月色比喻成玉的这个修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很普通的、毫无新意的修辞,这正暗合了杨万里谈论诗歌创作时的表现手法。
只要细心品读下去,就会发现奥妙所在:洒在花园中的月光,和挺拔修竹交相辉映的月光,在月光竹影婆娑中的诚斋,不光是今夜的月光,就连十五十六的月光,都会是一幅幅惬意又动人的月夜美景画卷。
这些画卷值得人们的反复吟味,因而全篇也就具有了杨万里所说的“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的”艺术效果。
杨万里描摹书房、花园、竹林和月光的时候,用的又是白描手法,词人用这种引而不发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好的想象世界,这种表达上的感染力在结尾“未是秋光奇艳,看十五十六”两句中展露无遗。
读者会觉得这样的结尾读起来感觉很好,担忧说不上好在哪里?这就是词作意犹未尽的地方,也就是说无论一个读者想出多么优美的字词来形容它,其他读者仍然会想象到更美的形容它的字词,会想象到更加美妙的情境中去。
总结文字的魅力就恰恰体现在这个地方,它是能让人觉得有力量的,有温度的,有情感的,可以发挥想象力的,能给人带来情感体验的事物。
杨万里的这首词还有一个令人称道的地方,就是如果继续品尝的话,还可能发现词人明显在写月光,但又没有把所有的情感浇注在月光上。
更重要的是,词人在借月写人,要不然,如水的月光之下,什么不好描写,却偏偏描写他的书房,花园与竹林呢?
应当说,这些环境既是杨万里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花的芬芳,竹的正直,书斋所象征的治学与写作,以及用来作比喻的玉的洁白,都透露出一种清雅幽静的审美趣味和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这一些也都需要在赏析时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