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讯室少年 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黯淡的英雄
烈士牺牲在黎明之前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共产党员李侠的这句遗言,曾感动了无数观众。李侠的原型,中共上海地下电台发报员李白就牺牲于1949年的5月。
1948年底,上海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国民党反动派预感到末日将临,通过分区停电、暗中抄收信号等方式,竭尽手段来侦测中共地下电台。此时的李白处在危机四伏之中,然而上级交予的重要情报又必须及时传送到党中央,密台随时面临着被查获的危险。
1948年12月30日凌晨,一封直接关系着渡江战役进程的国民党绝密军事计划必须及时上报。李白毅然打开了发报机,即使担任警戒的妻子裘慧英却发现几个可疑的身影在弄堂中徘徊,为了中央能够及时获得这份重要情报,李白不顾自身安危,坚持发报。在敌人重重包围圈中,李白镇定地让妻子将儿子赶紧送到楼下掩护同志家中,发送完情报、销毁密码、处置电台后,不幸被捕。
国民党特务把李白押到淞沪警备司令部刑讯室,对他进行了连续30多个小时的刑讯,无论敌人以高官厚禄利诱,还是先后共36种酷刑轮番逼供,他都以超人的钢铁意志,始终坚贞不屈,敌人始终没有能够从他口中得到一点想要的信息,李白的坚不吐实成功地使上海地下党的备用电台得以迅速启用。
李白1949年4月22日写下的最后家书
1949年4月,李白被秘密转押至国民党南市警察局蓬莱路看守所。在狱中最后一封家书中,他嘱咐妻子道:“我在这里,自知保重,尽可放心,家庭困苦,望你善自料理,并好好抚养小孩。”他通过一位出狱难友发信给妻子,约好让妻子到看守所后面一家老百姓的阳台上与之隔窗相见。当时,他的双腿已被老虎凳压断,不能站立,只能靠难友的托扶爬到窗口见妻儿一面。而那时的李白只关心解放军的胜利进展,他对妻子说:“天快亮了,我等于看到了,不论生死,我心里都坦然。”年幼的儿子张开双手说:“爸爸,抱抱我。”李白微笑着回答,“乖孩子,爸爸以后会抱抱你的。”这就是李白与妻儿最后的诀别。1949年5月7日,根据蒋介石口授的指令“坚不吐实,处以极刑”,李白被敌人秘密杀害于浦东戚家庙刑场,年仅39岁。
20天后,上海宣告解放。
“电台重于生命”是他的座右铭
1910年5月,李白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张家坊板溪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原替纸棚贩运纸张为业的父亲因为军阀敲诈破产,交不起学费的李白13岁便辍学外出务工。1925年大革命开始,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李白是最早参加农民协会和儿童团的成员。由于在斗争中表现勇敢坚定,不久,15岁的李白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当地游击组织的少年先锋队队长。1926年7月,李白带领当地少先队员们火烧了国民党团防局的一个团部,成为张家坊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并于1927年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油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利用反“围剿”时缴获的国民党军电台,建立了无线电学习班,李白被挑去参加学习。从此,李白和无线电通信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训练班毕业后,李白被调到红五军团十三军无线电队担任政委。在之后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李白向全体无线电队员发出了“电台重于生命”的号召,也将这句话当作自己终生矢志不移的座右铭。
用信仰和忠诚架起“空中桥梁”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我党一方面大力发展敌后抗日武装,一方面加紧建设敌占区的隐蔽战场。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军侵占上海,党中央社会部派李白赴上海潜伏,负责建立上海地下党组织与党中央联系的空中通道。
在白色恐怖的敌占区,他先后化名李侠、李静安,长期坚持地下电台工作。开始的公开身份是上海一家福声无线电公司的账房先生,后又打进国民党的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救济总署的渔业管理所任职。他利用这些公开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地下工作,保持了上海地下党组织与延安的电讯联系,及时用电台向党中央传递了许多重要军政情报。
当时的电台在通报时,灯光和电键都声音极大,电波感应还会导致附近居民的电灯忽明忽暗。当时的情报员陈秀娟回忆:“这个发报机的电特别强,外头隔壁邻居的电灯都会亮的,如果这个人家内行的话,一去报告我们全部都完了。”李白和技术人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设法减小发报机功率,奇迹般地用仅有7瓦功率的电台保持着与党中央的联络。为了能收到延安发过来的信号频率,李白自己制作了线圈,还将普通收音机改装成发报机,迷惑敌人的同时保护电台。
李白烈士生前使用的电台零件和修理电台的工具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李白终于发现时间、波长、天线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规律,选择在人们都已入睡、空中干扰和敌人侦探相对减少的零点至四点之间作为通报时间。
之后的十一年,每当人们酣然入梦,李白却悄悄起床,轻轻地安好机器,静静地坐在电台旁。为了避免光线透出窗外和不使声音外扬,李白每晚要把25瓦的灯泡拧下换上只有5瓦的灯泡,并在灯泡的外面蒙一块黑布,再取一小纸片放在电键接触点上——接近完全的准备、堪称完美的处理,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为了通信的万无一失。零点一到,他首先向延安发出呼号;延安收到他的信号,也马上发来应答。接着,“77”、“88”表示亲切友好的符号通过电波互相发送,在上海和延安之间,架设起了一座“空中桥梁”。
革命的爱情,像一把钢刀插在敌人的心脏
电波不仅见证了李白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同时也见证了他和妻子裘慧英坚贞不屈的爱情。
李白刚到上海时是单身汉,租房子容易引起怀疑,于是组织上决定派青年女工、优秀共产党员裘慧英与李白假扮成夫妻以掩护电台工作。他们住进了蒲石路蒲石村18号,电台也随之迁入此处。
李白和裘慧英假夫妻照
李白的儿子李恒胜回忆说:“父母亲最初以夫妻名义作为掩护,一个人睡地上、一个人睡在床上。”一开始,裘慧英很不习惯这种假夫妻生活,经过李白多次耐心开导,她很快受到李白工作精神的感染,逐渐产生了爱情。后来,经党组织批准他们成为真正的夫妻,并有了孩子,他们的家庭也成为充满革命精神的秘密斗争之家。
李白与妻子及儿子的合照。李白夫妇常常抱着儿子去接送情报,他们把情报放在儿子的帽子、鞋帮或尿布里
李白发报前先把一圈天线挂在阁楼内墙根,一头露出窗台少许。为防止声音外传从不开窗,夏天里不透气的阁楼如同火炉,发一次报,衣服都能拧出水来。裘慧英看着心疼,便也流着汗在一旁为丈夫扇扇子。冬天阁楼里不能生火,李白的指头冻得僵硬肿大,仍强忍痛楚坚持发报。每次工作完,裘慧英都给他揉搓,直到发热。
李白夫妇使用过的发报机,现收藏于李白烈士故居博物馆
李白与妻子在上海工作期间,曾先后两次被日寇和国民党逮捕。任凭敌人使尽坐老虎凳、钳子拔指甲、针刺手指、香火烧眉毛等各种酷刑,二人都坚决不泄露党的秘密,在上海这个特务麇集之地,像一把钢刀深深插在敌人的心脏。
愿我辈的青春,也能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李白依旧在与妻子说,“事到如今对个人的安危,不必太重视;现在全国要解放,革命即将成功,总是觉得非常愉快和欣慰的。如果我不能出来,你们要和全国人民一起,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英雄死了,但是精神永在冲锋。1958年,李克农同志向党中央提议以李白同志为原型拍摄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上映几十年来,地下工作者李侠的形象教育影响了无数观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继承革命烈士遗志,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奋斗。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李白烈士
今天,我们为大家回望历史,讲述英雄的故事,希望更多人把注意力放到家国历史、民族兴衰的身上,毕竟你越想了解什么、越是崇拜什么,决定着你会去做什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还记得电影《风声》的结尾,顾晓梦的旗袍边缘上,绣了一串黄颜色的花纹,那正是一个共产党员用莫尔斯码写出的最后宣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愿我们能为精神和信仰,注入鲜活的力量,将青春化作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