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眼 史家之眼︱中国古代文人缘何好骑驴
【编者按】曾经,人类与其他动物搏斗,靠大自然为生,为过上好日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机械工具的依赖越来越大,很多熟悉的动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组论文涉及中国历史上广泛出现的动物,涵盖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宗教文化、知识谱系等。它可能会带我们重温人和动物混杂的古代世界。早期民间信仰中的龙与蛇白:《战国秦汉时期龙蛇信仰比较研究》,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人类社会早期,人对动物世界了解不多,人与动物的关系更多地反映在信仰、宗教上。中国人对龙的信仰源远流长,但是也有一个形成过程,可以说是吸收了多种动物的属性,其中蛇跟龙是很接近的。作者写道:“在早期的蛇信仰中,蛇有着极其强大的对立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与国家权力密切相关。古人不仅相信吃蛇见蛇可以称霸天下,还相信杀死巨蛇也能获得它的力量。”作者引用了《高祖史记》中刘邦杀白蛇的故事。此外,作者还描述了蛇的邪恶本质和人们对蛇的预防措施。说到龙,作者认为与神仙思想脱不了关系:龙是神仙的坐骑,是凡人得道升天的媒介,导引死者及其灵魂升天。作者提到,“1973年长沙城东子弹库的楚墓中又出土一幅帛画,人们命名为《男子御龙图》,画的正中是一个有胡须的男子,侧身向左直立,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龙。龙头高昂,龙尾翘起,龙身平伏,腹下有一只脚正作游泳状。画的上方有华盏,盏上有三条飘带随风浮动。杨宽认为这种有角的龙即为蛟龙。”
人民玉龙帛画
作者接着谈了龙的神异性及其与政治的关系,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是龙与皇权逐步建立起联系的时期,由于龙特有的高贵、神秘、威武、有力量等特征,使得他极为符合皇帝神化自己的要求,于是他就被皇帝所利用,皇帝成为真龙天子,皇子皇孙成为龙子龙孙。正因为如此,龙从全华夏族的信仰变成了封建帝王的专利,龙的出现也就是皇族的事情,与普通百姓再也没有关系了”。一般来说,作者是在民间信仰的背景下研究龙蛇信仰的。从六畜看定居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混合易华:《六畜起源:中国民族文化形成轨迹的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杂志,2010年10月12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开始发展畜牧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传统中国人的美好期盼,而现在变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那么六畜是哪六种动物呢?作者说:“中国的六种动物可以分为两组:猪、狗、鸡和马、牛和羊。新石器文化遗址常见猪、狗、鸡,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有关;马、牛、羊在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中较为常见,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夏、商、周三代六畜逐渐齐备,表明东方定居农业文化与西来游牧文化的混合。猪是东亚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家畜,是定居农业文化的象征;马是游牧文化的标志,从青铜时代开始成为显贵的家畜。六畜概念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文献,猪和马的相对重要性意味着定居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消长。”你对牛耕方式了解多少杨向春:《唐代的耕牛和牛耕》,2010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牛是六大动物之一,在农业社会中尤为重要。作为种植农作物的基础,它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一致关注。“由于牛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柱作用,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唐朝统治者在祭祀活动中下达了减少祭祀的命令,降低了祭祀规格,不使用牛祭祀。这样,大量的牛和牲畜被保留下来用于农业生产。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作者提到,唐人笔记小说中还有不少杀牛遭到报应的故事,同样反映了牛在唐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如《酉阳杂俎》曾记载,百姓王翰烧田时烧死一头牛,被牛告到冥府。因而王翰被召到地府讯问,又扯出了其它罪过,他愿意抄写《金刚经》七遍,才被放了回来。为了发展生产,作者列举了唐朝皇帝和官员对农民养牛的重视,“试图采取相应的措施,要么直接给他们,要么买牛给他们,解决农民缺牛的问题,让农民家家户户都能有牛”。具体到牛的种类,作者总结到:黄牛、水牛、牦牛三大牛种就是先民们经过艰苦的努力培育出来的良牛。牦牛和黄牛杂交又培育出了犏牛,云南地区培育出了沙牛。到了唐代,黄牛、水牛、耗牛、篷牛、犏牛、封牛等各大牛种都已经出现了,分布在唐代中国不同的地区。韩伟的五牛地图
在饲养上,人们已经懂得为牛制作牛衣,以抵御严冬。牛衣是用乱麻或草编织而成。作者引用了《王祯农书》的插图 :牛一
而牛耕的使用方式有三种:一牛一人、二牛一人、二牛三夫。一个来自牛一,两个来自牛一,两头牛和三个丈夫
从猫捉老鼠到“猫捉耗子,多管闲事”王伟林:《猫、鼠与人居生活:从胡荃村遗址出土的猫骨说起》,《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1期人类定居之后,粮食有了剩余,老鼠也就随之而来了,捕鼠的猫也来到了人们身边。因此,“几千年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猫和老鼠改变了它们的关系和行为模式。老鼠最初生活在山野,而猫藏在丛林里。随着人类农业的出现和定居生活的选择,老鼠和猫与时俱进,与人类建立了新的关系。在现代城市,老鼠再也不能进入我们家来喂我了。他们已经搬到城市边缘,与人类生活垃圾相伴。然而,大多数猫并没有离开人类的家园去追求这些喜爱的食物。相反,作为人类的宠物和家庭成员,它们寄生在人类社会中。猫和老鼠现在被认为是爱管闲事的行为。”现在网络上对猫最大的观感,就是“喵星人”,专门卖萌。捕鼠——等着变成绝技吧!驴弓是一种什么运动?陈浪:《论唐代驴的管理与使用》,2007年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驴在先秦时期很少见。“汉武帝以来,中原与匈奴、西域交往密切,驴被大规模引进”。唐代,驴是马的重要补充。“驿驴、过路驴等。由中央政府的驱动部门统一管辖,而各州县负责处理具体的彝族事务”。至于具体的监管制度,笔者提到,唐代对包括驴在内的所有牲畜都设置了账册,实行量化管理,并按照“死耗率”和“繁殖率”两条标准线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唐代三色驴
而且,“唐代在驴及其它牲畜的管理方面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记体系”,即在动物身上盖上印记,以区分动物的归属。进一步来说,作者强调了唐代在官驴的使用上严格执行公私分明的法律标准:《唐律疏议》第一九九条规定“诸应乘官马、牛、驼、骡、驴,私驮物不得过十斤,违者,一斤答十,十斤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至于驴的价格,“唐代驴的价格大致在3000至5000之间波动,但在当时,不乏高价出售舶来品或打破常规低价出售”,所以“当时驴的价格相对便宜,这是唐代驴被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文人骑驴更是唐代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全唐诗》中含“驴”的诗达六十二首。作者认为文人好驴的原因在于:其一是驴自身具有性情温驯、忍耐力强的优点,适合文人喜欢游山玩水的需要;其二是文人在入仕之前大多贫寒,难以享受“轻裘肥马”。除了文人出行之外,“唐代社会生活中驴最新奇奇特的功能应该是用于运动娱乐——驴弓”。马球在唐代很兴盛,但“马大,性暴,速度快等。,这不适合女人骑,而驴身材矮小,性情温和,正好适合女人骑,打个球”,所以驴弓也一时红火。作者指出,女子驴弓不仅是一项运动,也是一种像舞蹈一样的娱乐。可以说玩家健身,观者赏心悦目。近代海洋动物知识从何而来?邹振寰:《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海洋动物知识——以西方耶稣会士地理中西书籍为中心》,《安徽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以上几篇都是关于传统中国的动物论文,到了近代,我们对明末清初以来的“西学东渐”,一般关注点在世界地理学说上,包括地心说、地圆说、五大洲观念和五带知识,而对其中的海洋动物知识,可能不太清楚,这篇论文刚好梳理了这方面的知识。耶稣会士汉文西书中关于海洋动物的文字叙述,最早见于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该图在利未亚北部的大西洋海面有一段关于“飞鱼”的描述。伟大的全球地理地图
文章中描述的具体海洋动物,读者可以找原文来细细观摩,而其中反映的鱼的文化形象的变迁,值得注意。作者提到,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鱼文化不仅出现在中国的大传统国法和皇家建筑中,还出现在宫廷的金银饰品和鱼键骨中。鱼纹广泛应用于婚丧习俗、瓷器编织刺绣、砖雕装饰、家具图案、文具玩具、灯彩印染、年画剪纸、歌舞故事、歌谣传说等。道教的八卦以阴阳鱼为内核,常被赋予驱祟之功。鱼类符号多作为辟邪消灾的守护神和表示阴阳载易、善化长生的吉祥意义,很少将鱼描绘成凶暴的形象。而西方传教士在《职方外纪》和《坤舆图说》中的介绍则不同,“海族”中除了介绍神奇的鱼类,还有不少关于海洋动物令人恐惧形象的描述。作者据此描绘了传教士带来的海洋动物知识的影响: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关于大航海时代海洋动物的种种图说,以西方动物学作为知识背景,透过这些地理学汉文西书,我们也可以窥见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是如何通过《坤舆全图》和《坤舆图说》介绍、诠释和想象大航海时代新发现的海洋鱼类,并使之巧妙地与基督教的教义宣传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