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生 浙江大学党委原书记张浚生逝世:亲历中国两桩大事
2月20日,浙江大学原党委书记张雨生逝世:经历了中国的两件大事
作者:张斌
2月19日,浙江杭州,下午雨变得更大。
19日下午3时15分,浙江大学原党委书记、原浙江省人民政府特邀顾问张在杭逝世,享年83岁。自称“在中国经历两件‘大事’”的张,曾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在中英关系紧张的时期,他作为发言人,轮番与末代总督彭定康作战,留下了“谨慎灵活,不失多言”的名声;他还在花季之年肩负起了合并四所大学组建新浙江大学的重任,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树立了典范之路。
张在浙港两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回顾他的一生,特别是从1958年张从浙江大学毕业开始,他的人生履历与新中国建设和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史进程紧密吻合。
1958年,张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在此期间,他负责设计了太阳塔和多波段太阳光谱仪,并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1983年,他告别了25年的学术生涯,走上了政治舞台。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要确保香港政权顺利交接,有必要让年轻力壮、文化素质高的领导干部来港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派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的张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
1992年,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上任。之后,彭昌发表了一些不利于香港政权顺利交接的言论。为了抵制这种违反《中英联合声明》的行为,当年10月,新华社香港分社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由时任副总裁张兼任新闻发言人。
张曾回忆此事说:“彭定康口才好,经常说话。1992年到1997年,在和他打架的过程中,我总是“针锋相对”。有一次,他半小时前说的,半小时后我回应他。”
“他的工作非常出色。他既坚持原则,表达中央的声音,又有亲和力和灵活性。他能被各方接受,展现出高超的演讲艺术,这也让香港媒体普遍尊重他。”19日,中国新闻社前社长郭向记者回忆说。
1998年,当离开香港回到内地时,收到了时任香港中新社社长郭特别赠送的纪念卡。他写了八个字:“小心灵活,不丢字。”
“张盛骏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事实也证明,从他对教育的长期关注和执着,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郭对说道。
1998年,张回到浙江,专注于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后担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建校之初,他就把建设“创新型”大学作为学校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张雨生曾解释说:“现在我们的产品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还是没有多少核心科技是我们自己国家发明创造的。我们必须赶上创新,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振兴。”
“爱国者”和“教育家”,张的一生足以担当这两个称号。2017年6月,张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对香港事务的关注。
张认为,香港回归20年来,优势依然存在。目前,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特别是香港青年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可以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参与其中。
“我发现很多香港青年为祖国发展而欣喜,也对香港未来比较迷茫。但绝对不能因为有些年轻人走了弯路就放弃,就唱衰。更多应该是教育引导,创造更多机会让香港青年融入祖国发展而发展,这样香港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张浚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