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县人民政府 福建寿宁“红河谷”变脸记
福建省宁德4月1日,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西北的沱溪乡。它曾以生产“寿宁红”石板材而闻名。然而,采矿对植被造成了严重破坏。到处建的石板厂废水乱排,使生活溪流变成了“红河谷”。当地人抱怨不断。
如今,昔日的“红河谷”悄然变脸,沱溪乡绿水青山重现。
图为和光村的颜色。伍素美
“寿宁红”虽有名,但清溪却成了“红河谷”
托西乡位于寿宁县西北部,花岗岩等矿产资源丰富。因“储量大、色质好、品种多”的特点,其生产的“寿宁红”系列板材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寿宁红”的良好效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
2006年以来,在沱溪、西洲、集头、外洋、西平等沿江村庄建设了30家不同规模的石材板材厂,并有3家公司在西洲、杨淼开采花岗岩矿山,供应国内外石材板材生产厂家。
这些石板厂大多建在水边。当初这些厂家生产的污水随意排入溪流,导致溪流变成了暗红色的“红河谷”。经群众举报后,政府派出专人进行严厉监管,相关石材板材加工厂设置沉淀池并规定了统一的污水排放时间。
但即使政府有专人监管,采取断水断电等措施,仍有部分工厂将废水偷入河中,红河谷的污染情况依然如故。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加工企业占地面积较小,其生产的成品、半成品随意堆放在厂区旁的路边、河边,而废渣则倾倒入河,造成河床高耸,对泄洪造成很大压力。
沱溪乡纪委书记吴增荣感叹,全县60%的板材企业位于沱溪。虽然政府多次采取强制措施清理乱倒垃圾等问题,但这些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渣仍对沱溪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沱溪自2006年起连续11年被宁德市环保局列为单一环保乡镇。
图为生态修复后的矿山。伍素美
软硬联手整顿,“红河谷”悄然变脸
2010年,为了更好地控制石材加工带来的污染,寿宁县委、政府按照“零排放”、“循环利用”的标准,在清远镇日杨浦村外建设了占地745.1亩的石材集中加工区。但由于搬迁成本较高,虽然沱溪乡党委政府多次组织企业负责人讨论搬迁事宜,但大部分厂家仍不愿意搬迁。
在这种情况下,寿宁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了10多次专题会议,研究讨论沱溪板块的整治问题,一致认为,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从源头治理,即拆除石板厂,关闭矿山。
沱溪乡乡长郭耀雄介绍,该乡成立了整改思想攻坚组、宣传报道组、封闭整改组、后勤保障组,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纪委全程监督、分管领导抓好、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但沱溪乡的石材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属于家族企业模式。有些企业这几年刚转手,投资资金没有收回。所以业主不理解,不买,负面情绪高,治理一度陷入僵局。
吴增荣说,乡纪委主动找到了石板材厂的党员和业主,动员他们带头,有力推动了石板材企业的拆解。
在全乡上下的不断努力下,沱溪3个矿山已依法关停,加工企业相继签订关停协议。截至2017年底,全乡29家石材厂全部关停,设备基地被政府部门破坏性拆除,发放补贴430万元。
今年1月21日,最后一家不愿拆除的石材厂也被政府部门强行拆除。没有污染源,“红河谷”悄然变脸,沱溪重现清澈的河水。
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海岸是美丽的,水是清澈美丽的
站在沱溪乡杨圩村尽头的复兴桥上,望着河西河上游,只见清澈见底的溪水里游着鱼儿,水面上躺着一座大坝和一根污水管。在大坝旁,可以看到村民们忙着洗衣服,悠闲地钓鱼。岸边有杨柳,园林茶园纵横交错,建筑房屋众多,乡村风光好。
郭耀雄告诉记者,沱溪乡在治理石板污染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村级党组织的积极作用,动员全乡先贤集资美化乡村环境。
沱溪乡投资2400多万元,综合治理河流3.5公里,修建防洪堤2.1公里,沿沱溪建设滨河公园和1500余米绿色休闲步道,丰富群众休闲娱乐生活。在政府的引导下,石板材厂部分被拆除的厂房也被当地村民有效利用,建起了茶厂。
今年1月,托西村的刘美青、刘美贤等6位热心村民组成了村公益金理事会。为了避免旱季和裸露的河床破坏环境,村民们有钱支付,并在理事会的动员下积极捐款。不到15天,一座长度超过60米的拦河坝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和煦的春日阳光下,沿着沱溪滨河公园的长廊漫步,随处可见五彩缤纷的景色,美丽的山川桃花,蜜蜂飞舞,蝴蝶飞舞,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春意盎然。
住在小溪边的精准扶贫户吴汝康,正陪着亲戚在公园里玩耍。他说:“家门口的风景就像是天堂,住在这里是幸福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