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柜的故事 习近平的“书柜”
“我最大的爱好是阅读”
-"书迷"习近平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并经常引用经典,在讲话中递给听众,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习近平总书记还号召大家,特别是领导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好好学习”,因为“读书可以使人精力充沛,启迪智慧,滋养人的气焰。”
这个节日,央视新闻定制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书柜”。来看看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和阅读理解。
习近平的“阅读故事”
故事1:带一盒书去乡下
1969年,16岁的习近平在延安开始了他的知青生涯。曾经是梁家河村支部书记的石春阳回忆说,当时有人提着箱子,他从习近平拿了一个小一点的箱子,觉得比较容易,但在路上还是落在了后面。在等待休息的时候,他称了称别人抬的大箱子,才发现它们一点也不重。他后来知道那个盒子里有一盒书。
——央视新闻政治微视频《山洞里的读者》
习近平上大学的时候,梁家河村民和习近平的合影
故事2:在田野里读字典
“在农村插队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从修身开始。如果你什么都不知道,你会感到羞耻,渴望知识。上山养羊的时候,我背着书,在山坡上围着羊转,开始看书。到了天头,开始休息一会儿,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各种意思,一点一点积累。”
——《中国有梦想,青春无悔——习近平参加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活动侧记》
故事3:思考“生存还是毁灭”
“16岁之前,我从北京来到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庄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的青春。当时我想尽一切办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莎士比亚的跌宕起伏,生动的人物,动情的泪水都深深吸引着我。年少的我,在那一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坚定了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促进开放、宽容和促进和平发展——习近平在伦敦市长晚宴上的讲话”
故事四:三十里借书三十里要书
“我年轻的时候读了很多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许多精彩的篇章和意味深长的话语还历历在目,我也学到了很多人生真谛。文学和艺术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理解和交流的最好方式。去年3月,我访问俄罗斯时,与俄罗斯汉学家交谈,说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比如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年轻时该怎么办?”,在我心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今年3月访问法国时,我谈到了法国文艺对我的影响。因为我们党老一辈的很多领导人都去了法国学习,所以我年轻的时候对法国文艺非常感兴趣。在德国,我讲了读浮士德的故事。当时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有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他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走了30英里才找回这本书。”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