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祖海 夏祖海和他无法还原的“毛泽东时代”
2013年9月9日,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泗同镇,在一大片玉米地深处,矗立着一面绘有毛泽东画像的高墙。这所存在了18年的学校,在正门两侧画了一副红色的对联:寸土寸金,尺室勤思未来。
穿着深蓝色中山装的夏祖海在绿色铁门前踱步等待,这样的色彩,在正处于大踏步向着城市化进程走去的村镇来看,有些惹眼。1994年,夏祖海带领一批学生在国家级贫困地区泗同镇修建校舍,办起了“民主中小学”。他在业余时间教授毛泽东思想。这里最多招收了600多名学生。2013年,其余20名学生大多是贫困家庭或残疾儿童。
红皮书早已成为夏祖海和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夏老师说,今年还有10个左右的学生,但是他身体不好,强直性脊柱炎只是勉强活着。
2013年9月9日,夏祖海在课堂上大喊:“只有毛泽东思想才能拯救中国”。夏祖海带回了100多本《南街村毛泽东语录》,由老师统一分发给各班学生集体阅读。
学生学习内容广泛。《东方红》是学生的警钟,《红宝书》、各种国学、儒家经典都是学生的必修课。每个学生的桌子上都有一本“红皮书”。
19岁的代课老师夏晶晶在毛泽东逝世37周年之际向主席雕像鞠躬。现在,她已经离开学校去北京生活了。
2013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37周年,师生们在升旗仪式前放鞭炮。
2013年9月9日,六年级的王旭和五年级的王真真在升旗仪式上宣读誓词。夏的理想是坚持宣传思想,他说思想可以净化儿童的灵魂。学校里到处都张贴着毛泽东的肖像。
升旗仪式上选出的旗手将身穿“军装”佩戴红色徽章执行这一光荣任务。出发前,他们会在镜子前仔细整理自己的样子。
2013年9月9日,对夏祖海来说非常重要的一天,是毛泽东逝世37周年。夏亲自在主席雕像前放了一炷香。夏说:“他们办学是为了钱,我办学校是为了理想。我要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在主席的贡品里,有水果有辣椒,有十大元帅作陪,也有《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夏祖海强调“主席是个开明的人”。夏祖海和女儿夏圆圆在毛泽东纪念墙前磕头祈祷。在夏祖海看来,女儿是最了解自己,也最有可能接受这个“职业”的人。
当时,夏的女儿16岁。她不仅是一名初中生,还是一名初级义务教师。
每天早上,夏圆圆练习她在升旗仪式上演奏的歌曲。虽然我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但夏圆圆也渴望有一天能像哥哥一样考上南街村高中。
午饭前,学生和老师按照惯例排队,站在毛主席的瓷砖雕像前,念完感谢词后向毛主席鞠躬,然后排队吃饭。
孩子们正在吃午饭。虽然每天吃饭都很简单,但自由聊天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
和孩子们一样,夏通常坐在教室外面吃午饭。这一天是毛泽东逝世37周年。对于夏家来说,午餐甚至比年夜饭还丰盛,平日里滴酒不沾的夏祖海主动倒啤酒。
夏在这里苦心经营自己的梦想。他说“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但学校的情况让他越来越尴尬。
学校操场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画像,孩子们在“玛丽莱斯”的注视下生活和学习。这所曾经拥有600名学生的红色学校,才华横溢,不再面临破产的窘境。
挂在村头的学校招聘广告被风扯了下来,夏准备春天再挂出来。到了2015年,夏先生只说学校还在办,大概有10个学生。还有很多外地的老师打听来了,附近也招了四五个老师,但都是勉强度日。
夏圆圆把毛主席的徽章别在年轻的学生身上。生源问题曾经是祖海夏天最大的焦虑。2006年以后,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民主中学在校生逐年减少。“现在学校里很多学生都是问题学生,不被公立中学录取。”
天色微亮,夏圆圆爬上栏杆,期待着。2015年夏老师说女儿结婚了,不在附近,偶尔会见面。就因为他身体不好,学校就没有更多的变化,这让关心他的人很失望。
12月26日,这里会像往年一样放烟火、包饺子,烟花会再次映红他们的笑脸,不是疯狂,只是再一瞬照亮他努力去还原的“毛泽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