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教育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情系教育事业发展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筑心铸魂兴伟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吴晶、胡浩、石玉玺、白薇
振兴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强国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什么样的人才被称为承担开启新时代的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学校,深入校园,认真倾听师生期盼,深刻阐释了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看法。
寄语一次次唤起青春的梦想,一次次迎接温暖教育的希望。从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到书声震天的绿色校园,从苦练技艺的职教学生,到扎根西部的教书育人老师,教育的灵魂因传递爱而越来越闪耀,青春的光辉与中国梦同频共振绽放。
新时代新期待,祖国需要什么样的支柱材料?
绿叶是金色的,现在是鲜绿色的。北大校园里银杏树随处可见,见证着无数学子的成长。
告别美丽的燕园,硕士毕业生刘佳伟,郑重选择成为一名专职高校辅导员。
2014年5月4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刘家伟和同学们在靖远的草坪上举办了“青春诗社”。
“那时,我正站在舞台上背诵我的诗《听青春》。我突然看到Xi总书记向我们走来并挥手致意。”回忆起四年前的那个时刻,刘嘉伟至今记忆犹新。
在这次高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向青少年讲解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期,所以在这个时期培养价值观非常重要。就像扣衣服一样。如果第一个按钮是错误的,其余的按钮也会是错误的。人生的扣子必须从一开始就扣上。”
“当代中国应该坚守什么价值观?青年学生为什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Xi总书记“扣扣子”的比喻让我思考了很久。”刘嘉伟说道。
总书记生动形象的“纽扣理论”,不仅提出了每一个青年学生必须思考的成长课题,也阐明了教育必须回答的重大命题——国不富强则无德,人不正则无德。
当我们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过程中,如何引导年轻一代把自己的价值坐标设定给国家和民族,走新一代的长征路?
继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以德育人”确立为教育根本任务后,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落实以德育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广大青年学生不仅拥有真正的人才,而且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从而造福国家、社会和个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大、中、小学,24次给学校、老师、学生寄信,勉励大家奋发图强,不辜负光荣——
在给仍因白血病坚守岗位的女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的一封信中,他希望所有的大学生村官都要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促进农村发展,造福农民,让青春无悔。
他在致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信中,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时光,磨砺品德,陶冶情操,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掌握真材实料,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和栋梁之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致华中农业大学“本宇志愿服务队”的信中,他希望年轻一代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做贡献,用青春的梦想和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他在致所有在德留学生的信中,希望海外留学生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斗争中,秉持崇高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努力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多彩篇章...
统治者传达感情,表达报国之志。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激励下,国家教育系统牢记使命,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履行职责。
“这种赢球的心态很好。但你不可能永远赢,也不可能永远赢。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希望你能集中力量,专注于某一方面的发展。”受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时讲话的启发,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将校训从“做最好的我”拓展为“在最好的方面做最好的我”。
“不要追求大而全,展示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Xi总书记指导我们树立了新的人才观。”民族小学校长马万成说:“我们必须告诉孩子们,我尽我所能做的每一件最好的事情都可以实现我的自我价值,为我们的祖国做出贡献。”
教育不仅是矫正个人的标尺,也是奠定国家基础的坚实基石。所谓“立德”就是让学生有一颗中国心,而这颗中国心包含着一个中国梦;所谓“立人”,是指学生具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成就人生的能力。
渗透了很少教学实践的深层教育智慧,会生根发芽,进入头脑。
义务教育阶段,30年来,围绕教育改革要求,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的统一教材引人入胜;《中小学生守则》简洁明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引》和《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规范》备受舆论关注。
高等教育阶段,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整合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经费、组织等十大教育体系;“青年红色梦想之旅”活动将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相结合,将高校思政课推向田间地头...
春雨润物无声。2018年发布的第一份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中国90%以上的学生以身为中国人为荣,96.2%的四年级学生和97.9%的八年级学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2017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也显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92.6%的大学生认同“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94.4%的大学生认同“大学生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今天的修剪和坚实的基础正是为了明天的繁荣。
“逐梦,活在对的时间。”刘家伟说:“我会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更大的理想,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新时代新要求,如何让教育让人满意?
秋天,三秦大地阳光明媚,温暖如春。陕西延安杨嘉玲福洲希望小学一间教室的书角里,学生的读书笔记摆放得整整齐齐,仿佛在等习近平总书记来读。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饱含深情的话语,让在场的师生激动不已:“要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必须从根源上搞好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国家资金将向教育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革命老区基础教育倾斜。”
这所小学紧邻杨嘉玲革命旧址,二十多年前被习近平同志铭记。
1995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发起“千企建千校”爱心活动,帮助杨嘉玲小学重建。那年三月,习近平同志给校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很高兴有机会通过捐赠希望小学与大家建立联系。帮助老区、贫困地区发展教育,解决学生入学难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扶贫工作的一项有意义的内容。"
从作为教室的6间平房,作为教师办公室和宿舍的8孔土洞,到4层教学楼和大量现代化教学设备,杨嘉玲的福州希望小学发生了变化,与城市中的学校没有什么不同。
“让每个孩子都去上学,努力学习,它正在从梦想变成现实。”在这里工作了30年的学校党支部书记霍晓林激动地说。在他身后的学术报告厅里,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听着千里之外福州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老师们的远程讲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连年保持在4%以上。以此为支撑的一组组数据,反映了公平教育阳光在中国大地上的印记。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全国29.1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4%。
——累计资助不同教育阶段学生4.25亿人次,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膳食改善3700多万人次。
——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累计招生37万人,形成了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长效机制。
——城乡统一“两免一补”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的实施,可随生随流,“钱随人走”惠及近1300万随迁农民工子女。
——30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就地高考问题,40多万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
今天的中国正在运行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在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历史性跨越背后,挑战和问题依然紧迫而棘手:一方面,城市名校破门槛,另一方面,乡村教育捉襟见肘;一方面是学生对“分数”的苦苦追求,另一方面是社会对“能力”的迫切需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深入调查和深刻思考;
脱贫攻坚战如何阻断教育资源匮乏的代际传递?
经济增长动能亟待转换。教育结构调整应该如何利用?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用“关键伎俩”扭转中国命运40年前,中国教育发出收费令,克服困难,走向“更好、更公平”-
针对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短缺、教育少的问题,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
针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入园难”问题更加突出,国务院连续推出三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扩总量、调结构、建机制、提质量。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00多亿元,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幼儿园改扩建,支持普惠性民办园。
鉴于县域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2379个县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考核,占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近82%。
针对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大班额”和“超大班额”比例分别比上年下降18.3%和39.6%,降幅为近10年来最大。
针对中小学择校减负的痼疾,全国19个城市发起“大会战”,规范义务教育,避免就近入学。2014-2017年,24个重点监测城市小学、初中比例分别稳定在97%和95%。
响应“重智轻体”、“唯分数论”的理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一考定终身”模式逐步转变。学生的课余时间逐渐“放松”,个性和特长更加自由地成长...
贵州机械工业学校教师李明阳令人难忘。三年前,学生时代,他在培训数控机床。习近平总书记观察了他们的操作,询问了他们的学习感受,鼓励同学们立志追求“我无我有,我有优越感,技能超群”的境界,学真本领,用勤奋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努力培养数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殷切期望。
同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打造了多元化选择、多路径人才的“立交桥”;省部共建1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成立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建职业教育群约1300个,开展产教对话90余场,遴选两批共364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发布新修订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766个、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230个、高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410个、职业学校专业实习标准70个、专业设备规范9个;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中央投入近700亿元建设一批骨干学校、专业和师资队伍,职业院校活力和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当人才成长遭遇“天花板”时,中国教育正在突破体制机制的约束,营造“崇尚技能,不单纯依靠学历”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人提供人生发光的机会,为国家和民族走向未来积蓄力量。
“综合国力的腾飞、民族品牌的打造,不仅需要高端科学家,更需要高素质的工匠。”李明阳说:“我们要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努力锻造人才,为祖国铸造精品。”
中国教育在新时代应该肩负怎样的使命?
“欢迎永恒的东风,高举红旗,插入科学的巅峰……”
新学年伊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回荡着这首振奋人心的校歌。
2016年4月26日,薛伟成和同学们一起为习近平总书记齐唱校歌。
“打造制造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教育是基础。”在学校图书馆的自习室里,学生们聚集在总书记身边,聆听他的谆谆教诲。
“总书记鼓励大家,青少年在学校要心无旁骛,学习书面武术,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越听越兴奋,决定唱这首歌。”程说道。
记忆中唱得最响的校歌,成了印在年轻科研人员心中的座右铭。如今,薛伟成已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青年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执教项目73个,促成了多项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书记曾经说过,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程说,要把所学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就是“学习笔武”的价值所在。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赢得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推进教育创新发展。
2800多所高校走出了过去同质化发展的老路,确定了定位差异化、特色更加明显的新发展路径;国家在中西部地区招生合作计划中安排了90多万学生,相当于为中西部地区增加了近百万所大学;协调实施一系列优秀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分类引进工程、医药、农林、法律等领域人才培养机制,覆盖600多所高校、数十万学生...高等教育开启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加快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环顾已蓄势待发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全国教师“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中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母校,深深地问候了北京八一学校的老师;走进课堂,与“国培计划”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的参训教师亲切交流;我亲自回信教毕业生,鼓励年轻人为基层和人民做贡献...
要振兴我们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加强我们的教师。今天的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老师是打造这支中国梦团队的梦想家。
从“四好教师”到“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使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中央财政累计投入95亿元支持实施“国培计划”,培训幼儿园教师、校长、职业院校教师和高校青年教师1000多万人。
为扭转“请不来、留不住、留不住”的局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将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
为了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国家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设置高级职称,打破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天花板。一支师德高尚、工作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村教师112亿元,惠及130多万人。28万农村特岗教师活跃在中西部22个省1000多个县的3万多所农村学校。28个省份通过免费入学、学费补偿、国家贷款补偿等方式,每年吸引4.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直接任教。
今年年初,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以党中央名义印发的教师队伍建设文件正式印发,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学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民生工程。
“党和国家领导人用自己的双手诠释尊师重教的国家战略。我们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学队伍,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科技创新强国、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输送人才。强国贡献。”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琦说。
时光/
新中国成立时10人中有8人是文盲,新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3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从改革开放开始,小学教育基本普及,现在世界上每五个大学生中至少有一个在中国大学学习...
当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世纪崛起,“教育兴则国家兴”已经成为时代强音,“学有所教、人人出彩”的神州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