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祖 武警战士3年筑起“穿沙路”:把种树锹当做开路石
本网站客户端鄂尔多斯11月25日电作为内蒙古草原上的一颗明珠,鄂尔多斯以其独特的“康巴什绿”和“鄂尔多斯蓝”吸引着游客。鄂尔多斯境内有一条长达115公里的“过沙公路”,记录了鄂尔多斯由沙海变通衢的历程。
图为过沙公路鄂尔多斯支队
一条路打不过士兵手中的铁锹
什么样的精神才能称之为“披沙精神”?武警鄂尔多斯支队政委刘继祖给出了答案:“那是一种坚持的精神,一种当兵的精神,不怕苦,不怕难,坚决完成任务。”
而这种精神与穿越沙石的公路有什么联系呢?这要从鄂尔多斯艰苦的自然环境说起。
鄂尔多斯是一座沙漠城市,有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85%是荒漠化。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布齐沙漠和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也盘踞于此。一条东西走向的库布齐沙漠阻断了杭锦旗与外界沿河的交通。被沙漠阻隔的5万多贫困人口生活环境恶劣,农畜产品运不出去,生活必需品运不进来。
为了打破交通堵塞,杭锦旗决定修建一条穿越库布齐沙漠的公路。因此,1997年6月,过沙公路项目破土动工。三年后,一条全长115公里的“西武公路”建成,南起鄂尔多斯市新尼镇,北至巴彦淖尔市乌拉山镇。
这条路因为穿越库布齐沙漠,被当地人命名为“过沙公路”。有了这条连接南北的公路,两地的交通变得畅快起来,生活在沙漠腹地杭锦旗的人们,因为这条公路的通行,经济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建造这条神话般的过沙之路并不容易。
据当地人回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道路刚建成时,是武警官兵带头。黄沙满地,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是挥汗如雨、挥舞铁锹、身穿迷彩服的官兵。烂路要挖,他们上去,烂岩戈壁,他们来。
“这条过沙公路是军民携手修建的,但当这条公路用硬骨头修建时,官兵们愿意向前冲,无论如何都要攻击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修完这条路带给部队最好的精神传承。”支队政委刘继祖说。
支队官兵在过沙公路旁植树。图片由鄂尔多斯支队提供
住帐篷,吃干面包,修马路
1998年12月参军的山西战士孙大海,至今还记得修路的场景。他的新兵离开了队伍,被分配到金航中队。第五天,他加入了修过沙路的阵营,和几十个同志一起,边修路边种沙柳。
据孙大海回忆,当时武警鄂尔多斯支队一有时间就派人修路种树,从三五天到十几天不等,住帐篷,吃干馍,喝凉水,提水壶,提脸盆给他们浇水。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官兵撤退。在过沙公路旁,一名士兵平均每天可以种植300多棵沙柳或700多棵沙柳。
为什么一边种树一边修路?支队政委刘继祖说,前一天战士们修好的路基,第二天可能会被沙尘暴掩埋。所以在修路的同时一定要种树,这样才能把风沙遏制住。
这些努力确实带来了成果。到1999年,过沙公路基本建成,道路两旁树木林立。如今在这条过沙公路上行驶,可以看到公路在沙漠中笔直向前延伸,公路两旁的沙地被茂盛的植被覆盖,没有漫天的黄沙,但依然能感受到沙漠的风采。
2013年,孙大海退休。虽然退伍了,但他毅然选择留在鄂尔多斯,继续植树造林工作。他说:“鄂尔多斯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了。为家乡增添一点绿色,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片沙地上,达孙海并不孤单。时至今日,每年四月回归大地,支队官兵仍坚持深入库布齐沙漠,种植沙棘、沙柳。多年来,支队植树1.2万余株,绿化沙漠近千亩,成为库布齐沙漠治理的重要力量。
孙大海说:“这里的每一个战士都相信,凭借自己的披沙精神,一定能够吞没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让裸露在外的黄沙变成青山绿水,成为普通人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