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矢弗谖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声”:永矢弗谖 祈愿和平
南京,12月13日,本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庆“声音”:永亚夫祈祷和平
本报记者朱冉杨艳慈
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休日。今年是中国第五次以中国的名义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所有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死难者。
上午10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全国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进入南京寒冷的冬天,气温接近冰点。冬日的阳光照耀着每一个人。人们穿着深色衣服,胸前插着白花和鸽子胸针。在集会广场黑色的“灾难之墙”前,数千人的洪流汇聚,与肃穆气氛中的寂静形成了巨大反差。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悲壮讲述往事,国际友人漂洋过海讲述历史真相,中日僧侣为死难者祈祷超度,穿白黑裤子的少年大声朗读和平宣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不同的语言和声音在这一刻交汇,都在告诉世界,“要和平,要和平”。
13日10时,全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朱小英
每一个坐在公祭仪式前排,两鬓斑白的幸存者都痴迷不已,即使走路困难,需要帮助。“我想对他们公平,等到日本承认历史并道歉。这是我最大的声音。”南京大屠杀90岁幸存者夏淑琴告诉记者。
91岁的幸存者葛道荣摘下帽子,在寒风中悼念遇难者。“我们的童年很痛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疤。”老人动情地说,历史必须被铭记。我希望世界上的母亲停止哭泣,世界上的孩子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铛!该死。砰!”年近八旬的旅日华侨领袖林和他的同伴敲响了纪念馆的和平钟。他与这个地方有着特殊的缘分——他是最早提出修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人之一,也是最早呼吁为南京大屠杀进行悼念活动的人之一。他敲响了大钟声,他帮助14名在日本的华侨为选角捐款。
竞选中日友好几十年的林,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他回忆说,这座大钟原本名叫“警示大钟”,但由于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中日两国的历史记忆,也是全人类的一个教训,他希望全世界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于是将它改名为“和平大钟”。“今天,当我打卡的时候,我体会到了和平的意义”。
俄罗斯小提琴家、指挥家亚历山大·皮亚诺科夫与朋友一起出席了公祭仪式。深受南京大屠杀历史感动的他,开始以和平为主题作曲。“音乐是表达和追求和平的语言。”他说他将演奏和平之声。
“呜——”“刺耳的警报声长鸣空,长江南京段数百艘船只鸣笛,滚滚声浪沿长江回旋。在南京中山码头,由三个大字组成的中山码头遇难者纪念碑矗立在长江岸边。81年前,日军在中山码头附近分批屠杀了一万多人。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学生代表胸前戴着白花告诉记者,这里的埋葬地点就在学校附近。通过这些痛苦的历史场景,他越来越觉得战争是人类的公敌,和平是人类的福音。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和梦想代代相传。龙蟠虎踞,训丁明,继往开来,念念不忘。”在年轻人大声朗读的声音中,成千上万只和平鸽在古城南京腾空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