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 “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叶聪:未来两年将实现万米深潜
叶聪:未来两年将实现万米深潜
“吉隆”号潜艇长叶聪说,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奠定的基础,中国在10年内突破了7000米深潜纪录
叶聪向学生们展示了“吉隆”模型。杨勇摄
来自世界各地的近500人去过泰国空,12人去过月球。潜入7000米以下深海的只有11人,其中8人来自中国。
叶聪是八个人之一,也是中国首批潜入7000米深海的队员之一。
叶聪现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所副所长、水下工程研发处处长、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常用来形容中国的载人航天和载人深潜。叶聪是“五洋捉鳖”的旗手。
站在“蛟龙”号的肩膀上,中国正在研制以叶聪为总设计师的深载人潜水器。未来,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将进一步下潜至万米深海,可探测蛟龙无法覆盖的剩余0.2%的海洋。
从2002年立项到2012年,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7062米的纪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的纪录。在中国只用了10年。2018年12月28日,在北京科技大学召开的报告会上,叶聪介绍,他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和工业制造能力奠定的基础。
宠物猫跳进海里自杀了
“沧海一粟”是什么感觉?叶聪大概最清楚。
2009年蛟龙1000米海试期间,通信设备多次发生故障。最长的一次,他与两个同事和母船失去联系长达两个小时,多次通话,但无人接听。
当时三个人呆在内径2.1米的球舱里。他们抬头看不到天空,低头看不到底部。"当时,对沧海一粟的理解是最直接的."叶聪回忆道。
这只是叶聪在多年深潜中遇到的一个常见困难。在浩瀚的海洋中,危险和不适一再突破他和同事们的想象。
粗糙的海面实际上比潜入海底更能挑战生理极限。在海试期间,许多选手晕船呕吐。最极端的时候,船员养的宠物猫受不了,跳海自杀。
作为国内第一支深海潜航器研究团队,叶聪和他的同事们遇到的问题也具有极其珍贵的意义。在3000米海试过程中,潜水器在2000米深度发生了几次电气绝缘故障,意味着壳体可能发生漏水或短路,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可以选择马上上去,但一旦放弃,故障就消失了,甚至无法获得故障数据,问题也无法解决。”他们在压力下沉着冷静,最终解决了故障,为后续测试积累了大量故障数据。
开车进入7000米的深海
其实叶聪并不是专职的深海潜水司机。在他和他的同事设计和制造深海潜水器之前,中国没有这样的职业。
叶聪是设计师。2001年,叶聪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业专业毕业,进入702所。很快他就遇到了“蛟龙”项目,开始研发。他认为自己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仅仅一年后的2002年,他的能力得到认可,被任命为总设计师,负责潜水器的整体设计。
这是他梦想的工作。叶聪自称是“理工科人,设备爱好者”。中学时迷恋《舰船知识》、《武器知识》等杂志,大学时的志向是参与武器装备的研制。“蛟龙”让他的梦想成真。
在科研项目中,开发商参与船舶的海试、潜试是一种传统。当“蛟龙”号开始集结协调时,叶聪报名了,想驾驶潜水器。“因为我觉得自己是最合适的,总布置设计师对潜水器的布置、作业流程和应急处理都有大致的把握。我个人操作,对潜水器的操作有直接的感受,未来可用于系列化深海设备的研发。”
叶聪四年的海试经历让他刻骨铭心。每次出海都要离开大陆40到50天。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所有的问题都只能由船上你自己的人来解决。如果船上有船员生病,阑尾炎等手术需要船长操作,远洋船长具备紧急医疗救助能力。
科研不易见。泰坦尼克号受到了启发
蛟龙号之前,中国潜水器的潜水记录只有600多米。到2005年,“蛟龙”号已经研制了三年,团队中只有两个人见过真正的潜水器。他们的研发只能靠国外的科普书籍和看影视作品。比如泰坦尼克号上的潜水器图片,他们反复研究,启发了中国的潜水器设计。
那一年,叶聪参加了中美联合深潜活动,来到美国科研船,利用美国载人潜水器进行科学考察。他成为团队中第三个看到潜水器的设计师。
在中美联合深潜活动中,亚特兰蒂斯号潜水器的一些科学家在得知叶聪是中国7000米载人潜水器设计团队的设计师时,大吃一惊,因为当时美国载人潜水器的深度记录远非7000米,而首次设计深海潜水器的中国将目标定在如此高的水平。“他们认为我们是一个幻想,但实际上我们在相处中非常友好。”叶聪回忆道。
这次任务给叶聪印象最深的是美国人对潜水器的高质量操作和管理。这让叶聪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载人潜水器不仅要能上能下,还要能操作,在深海科研探索中发挥作用。
万米载人潜水器入深渊设计完成
在科研过程中,研究团队不断审视自己的不足。2009年,团队意识到只有一个“蛟龙”不能进军深海。要全面掌握核心技术,让谱系潜水器在国内得到技术、零部件、运维等方面的支持。
在这个阶段,4500米的“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被研制出来。《深海勇士》是基于2010年左右中国的工业水平,国产化率一举达到95%。
在叶聪看来,“蛟龙”和“深海勇士”的快速研发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技术和工业制造能力的不断发展。
“我们常常感叹,国外的某个人或某公司可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例如,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可以在几年内建造一艘单人载人潜水器,完成一万米单人潜水。为什么?”叶聪说,因为西方国家有非常好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和平台,他们有非常高质量的零部件供应能力。因此,要实现我国深海技术的大发展,还必须在技术和制造两方面都打好基础。
很多人问叶聪,为什么要越潜越深?叶聪讲了10年深海的意义,还在向别人传播。海洋面积占地球面积的71%,海水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97%。海底资源丰富,矿产和能源储量超过陆地。我们对泰山和月亮的了解比对深海的了解还要多。
因此,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经营海洋、建设海上强国,都与深潜息息相关,需要“蛟龙”等高科技深潜装备来绘制深海“藏宝图”。
蛟龙7000米潜深已经覆盖了全球海洋面积的99.8%,剩下的0.2%被称为深渊。深渊的研发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由于缺乏检测和操作设备,全世界对深渊的研究都处于初级阶段。
叶聪是全海万米深载人潜水器的总设计师,这将使我国抓住深度科研的机遇。叶聪介绍,目前,三个阶段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关键技术和工艺已经突破,零部件加工正在有序紧张进行。
“我们的团队从‘吉隆’和‘深海勇士’一直延续到现在。相信几年内就能实现万米深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叶聪说。
新京报记者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