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娱乐军事情感奇闻搞笑社会体育游戏百科

许知远 许知远:梁启超是个可以一边打麻将一边写社论的人

2022-01-07 08:21

历时五年,《青年变革者:梁启超 1873—1898》终于出版,许知远说,这是他“四十年来最重要的作品”,而读者那边,也给予这本书巨大的期待。到底这是一本怎样的传记?早已成名的许知远为什么要挑战高难度的历史书写?又为什么从梁启超开始下笔?在技术革命和知识爆炸的今天,他最想说的是什么?今天,单读专访许知远,还原他写作这本书的真实过程,那些途中的犹豫和艰难,以及最终帮助他完成这次转型的坚决与雄心。

这本书是一个大于许知远的存在

撰文| Kiva

在四月的一个晚上,大约 11 点,许知远从一个漫长的聚会中离开。他喝得微醺,已经开始对人群感到厌倦。他迫不及待地要回到自己位于北京东边,离公司单向空间很近的公寓,再为自己倒上一杯加冰的威士忌,开始一天最重要的写作时段。他已经开始了“梁启超传”第二卷的写作。

作为许知远的同事,因为清楚地知道他耐心之有限、工作之庞杂,我至今无法相信他真的能够完成这样一本《青年变革者》。大众所了解的那档访谈节目《十三邀》,事实上只占据了他精力的极少一部分。在写作《梁启超传》期间,他的工作还包括但不仅限于公司的日常管理、公司重大活动的决策和参与、拜访投资人、新节目的筹划和录制等等。

但也许正是这些看似消耗的工作,却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他的写作。繁琐逼迫他沉静;现实的无力感让他不得不去历史中寻找参照;在普遍失语的当下,他让历史的人物在笔下发声;他把个人化的写作安置在传记写作的璀璨传统中,因为他相信历史和未来同样崭新。

也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会用各种方式给自己打气。比如打开手机上有一个简单的图表,上面画着三卷书的规划。其中“第一卷”已经标红,表示已经完成。“如果能把这些都完成,这将是一个多么持续的、了不起的事”,他在无数场合对身边的人说过类似的话,有时是工作会上,有时是私下聚会上。有时候朋友会忍不住打击他,但打击和鼓励他都照单全收,反正最终都会化作他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写作受益于他生活的复杂性,但写作又给了他某种保护,让他更坚定地沉浸在自己世界中。以至于外界对他的各种非议甚至谩骂,从来都伤害不到他。倒不是他毫不在乎,而是他压根儿没功夫去理会。他很快就忘记了这一切,独自投入到这件重要且艰难的事中。作为作家的许知远,不必在意别人怎么看电视节目里的那个采访者。

就这样,他在一种近乎荒诞的分裂生活里,找到了真正的立足点。然后以此为支点,把过去和未来紧紧相连。

有一天,作为从事新闻业的晚辈,我向我的老板许知远谈到新闻业陨落、年轻人没有机会崭露头角等问题。他忽然收敛起笑容,严肃地对我说:“你得学会把这些东西放一放,把自己放下来。你终究要找到一件事,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比你自己更重要。”

我知道,这本书,正是一个大于许知远的存在。

为什么要写梁启超?

单读:你会怎么形容梁启超?

许知远:他是一个可以一边打麻将一边写社论的人,也是一个热情的朋友,是个怕老婆的丈夫,是一个始终保持天真的人。

单读: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还记得当时决定要写《梁启超传》时候的情境吗?

许知远:我觉得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我对此刻的迷惑。但是这种迷惑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脉络。我们现在所用的很多词汇,所用的很多概念,所面临的很多困境,其实都与晚清到民国的转型有很大关系。对我来说,梁启超是一个象征。这样一个处在晚清到民国转型时代中的人物,他的性格吸引我,或许也是一种同类的共鸣吧。他的文章像年轻的《单读》,也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不仅是观察者,也是一个行动者,他卷入了很多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中。

或许我的潜意识对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充满了好奇,我也对梁启超他们那代人没有完成的任务,在此刻的中国有何种回响有很多好奇。所以写他其实是对此刻困境的一种回应。我们每一代人都认为自己是崭新的,但其实都是历史的延续,甚至可以说是俘虏。我们在谈论这个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科技的年代,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年代。梁启超也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只不过那个年代全球化是铁路、是轮船、是电报、是报纸,他也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他要办各种各样的杂志和报纸。

《青年变革者: 梁启超》

许知远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对于那一代人来讲,这些冲击都是非常巨大的,读“四书五经”的年轻人,过去一辈子可能读了不超过几十本书、几百本书,他们突然面对这么庞杂的一个信息世界,该怎么做出反应。而他们同时也是一群读书人,读书人在面对一个巨大的时代困境的时候,他们有他的关怀,有他的忧虑,有他的家国情怀,那他们该怎么回应这些困境?可能我也深深地被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上那种强烈的,想去改变社会、参与行动的那种热情所打动了,因为我们这代人其实普遍属于行动无能的一代人。

单读:你刚刚提到他们没有完成的任务,你觉得那些任务究竟是什么呢?

许知远:是关于建立现代中国,关于什么样的思维方式适合现代中国人。就像我们现在还在提“少年中国”,这是梁启超提出来的,但我们真的实现了“少年中国”吗?我们周围的年轻人真的是充满朝气吗?他不是希望“新民”嘛,要塑造现代公民,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代公民的这种要求呢?所以某种意义上梁启超的使命在此刻仍然没有完成。

单读:你在写梁启超的时候,你把他放在一个怎样的历史坐标里?

许知远: 梁启超出生在 1873 年,当时的中国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不仅仅是中国,日本、土耳其、埃及、还有欧洲很多地方都在发生变化,全球都在面对怎么迎接由新科技引发的“现代性”的问题 。梁启超是当时这个思想家群体的一分子,他的思想脉络与行动逻辑并非出自于一种完全孤立的中国传统,他受到世界的技术冲击,地缘政治的变化。他作为一个中国的思想者在回应这些现代性的变化。因为这不仅是一个中国的命题,也是更普遍世界的命题。我们怎么进入现代世界?现代世界应该有怎么样的制度安排、伦理准则、情感方式?他以中国的视角对更普遍的命题做出回应。

单读:为什么要选择梁启超作为书写的人物?

许知远:因为他的连续性。很多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停留在“公车上书”或者“明治维新”那个阶段,他们的政治生命、公共生命就结束与此 。比如他的搭档汪康年,在辛亥革命之后就去世了,他的思想观念就停留在 1900 年代革命或者改良的时期。梁启超还经历过“五四”,最后到 1929 年去世,他还看到北洋时代的变化。所以他是一个历经很多不同历史时刻的知识分子。

▲《公车上书记》

而且他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奠基人。他和严复都算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奠基人,但他的影响力或许比严复更广泛。我们现在理解的所有现代政治学理论、经济思想、法律,这一切都跟梁启超有关系,他把这一整套概念输入到中国,影响了很多代的中国人。这些概念当然很多是照搬自日本, 但不影响他的重要性,因为他创造了一个知识平台,一整套新的语言,并且对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其实梁启超在那个时代像一个超级的 Google,他把很多外来的知识引入到中国年轻人的世界,而且把它们本地化,使年轻人可以理解这些全新的概念。

另一面,他也是个组织者。你可以想象梁启超本质上是一个连续的创业者。他在上海办《时务报》,然后到日本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影响都非常大。他们那时候办书局,就像是办一个新的媒体企业。他要去创办某种组织来构成孙中山和康有为之间的联盟,要在海外募款,募款来去寻求那些秘密社会的支持,完成起义或者是实现“勤王”,他要处理不同的皇族和他们的关系,因为他们和皇族始终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他怎么应对这么复杂的一个关系网络呢?他对关系网络的理解,其实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他的创造力可以持续这么久。

一直到 1929 年去世之前,梁启超始终站在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舞台中心,这种中心是由很多更复杂的条件构成的。所以他怎么处理更复杂世界的关系,这是他身上很迷人的一部分。

还有一个我写他的原因是因为性格上的呼应。我很理解他的感受。他本质上也是个很开朗的年轻人,心无城府。他不是天秤座,但是他的性格其实很像天秤座/他摇摆,他犹豫,他对自己的不确信,但正因为对自己的犹豫和不确信,使他变成一个更开放的人,更吸收新的养分。比如说康有为非常有魅力,但是他是相对封闭和坚固的一个人。所以虽然他在某个时代影响力巨大无比,但时代过去之后,他就会显得变成了一个保守分子,甚至是反动分子。但梁启超他好像始终随着时代变化。因此别人会说他轻浮、多变,甚至说他缺乏定力,缺乏更深刻的思想。但是我依然着迷于他的丰富性和宽阔性。

▲青年梁启超

单读:你觉得他具有持续性的原因是什么?

许知远: 是一种持续而旺盛的好奇心。缺乏好奇心、决心当然会显得固化、封闭,但是缺乏某种恒定性的好奇心会显得非常轻浮,它们之间一定是某种结合。

单读:你不觉得这是每一个创作者永恒的困境嘛?

许知远: 这个平衡是在随时找的,其实每个创作者都会意识到,他像在一个悬崖边行走,如果这个平衡力掌握不好,就会掉到一方去。所以寻找这种平衡感,是所有创作者最根本的使命。

单读:你觉得你找到了吗,这种平衡感?

许知远:我也不能这么厚颜无耻。

单读:或者你通过写这本书找到一些平衡感吗?

许知远:我觉得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平衡感。比如我白天去见一个明星、去找一个客户,然后深夜自己去写梁启超,这样的生活也是有某种平衡的。

作者的声音

单读: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你怎么安排自己在叙事中的角色?

许知远:我的声音是隐藏在这些情感和书写的背后的,但是你会看出我的着力点,因为我有我自己独特的经验。比如说我也是年轻时候做报纸,经历过那样一个媒体突然爆炸的感觉,我就更能体会梁启超做《时务报》的时候,那种突然成为明星的感觉;因为我也有旅行世界的经验,所以我就会更理解他周游世界时可能面对的一些困惑和兴奋;我也是个创业者,我会知道他去募集资金,完成这些事情的时候可以遇到的困难。这本书带有鲜明的个体经验,不完全是一种书斋式的写作。所以我可能会更强调他的部分行动和思想。而且我带有对此刻的忧虑和我这代人普遍的问题意识去理解他们,去进入他们当时的政治世界和思想世界,叙述他们怎么去尝试建立现代中国的艰苦过程。

▲《时务报》

单读:写作的过程对你有什么影响?

许知远:我觉得某种意义上,写作这本书帮助我成为一个更镇定的人,因为这种历史感给我提供了一个参照,它使眼前的困境显得没有那么困难。然后我也看到这些伟大的思想者、行动者,他们也总是面对非常仓促的生活,事情不总是计划好的。这让我对混乱和冲突会有更好的理解。

而且我可能对一切都变得更有耐心了吧,觉得这些困境延续了这么多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智,那些问题也很难在一代人的时间中得到解决。但这不妨碍我们去继续努力解决它。

单读:你在写作的过程中,典型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

许知远: 这本书我写了三年。大部分的时间里,我白天要处理日常的事务,比如去寻找客户、公司内部的沟通、拍摄节目等,履行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角色。但是到了夜晚的时候,当我回到写作中,回到梁启超所处的世界的里,我就觉得非常安心。他好像给我生活带来某种坐标一样。而且我去面对所有庞杂的事情都有助于帮助我理解他,我想他也一定面对很多这样庞杂的事情,让他继续去写那些东西,所以我觉得他给我很多力量。

单读:有没有什么写不下去的时候?

许知远:大部分时候都觉得写不下去。当然,也有喝多酒误以为写得很快很好的时候, 但大部分还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因为有句话叫做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过往是一个陌生的国家,是邻国、是异国。因为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穿着牛仔裤,喝着星巴克,生活方式跟他们是不一样的,他们那些人怎么交往,跟官员怎么说话,新的文体怎么创造出来的,怎么坐船到北京去赶考的……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更多的史料去理解。

单读:如果你觉得他在这个时代会像你,你在他那个时代会像他吗?

许知远:他的能量当然比我更惊人得多了。他在这个时代,我相信他会拍视频,他应该会上抖音,发 Twitter。你想梁启超的个人经历是非常广泛的。他在美国见过 J.P.摩根,就相当于我在这个时代跟扎克·伯格见面是一样的;他还跟泰戈尔是朋友,去欧洲见柏格森,当时最重要的哲学家,就相当于在这个年代,你作为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去见哈贝马斯,要见扎克·伯格。

▲美国银行家 J.P.摩根

所以他面对的是一个很复杂的世界,他不仅是一个我们教科书上这么一个光辉的、符号化的形象。他还会遇到恋情,他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在夏威夷爱上一个给他做翻译的姑娘,但是因为他的太太不允许他再纳妾,所以他非常苦恼,写了很多诗。 一个年轻人的苦恼在书中也会出现。他有很多时候需要面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挣扎,他的落寞、他的失败,以及怎样从失败落寞中摆脱出来,获得新的力量,我都希望在这个书中能够呈现。

单读:你和梁启超性格上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许知远:我觉得我们俩其实本质上都很真诚。我们对他人、对世界有一种很强烈的真诚,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想了解世界的愿望。

单读:那你们俩最大的不同呢?

许知远:他更愿意接受循规蹈矩的生活,我却很难接受;他更有天赋,这就不可比了。他当然是我仰慕的对象。

单读:那你写他的原因是因为你们又相近但是又不同吗?

许知远:对,他身上既让我有亲切的部分,同时有让我非常仰慕的部分,它们构成了某种亲密的紧张感。

单读:你是否通过写《梁启超传》解决自己的困惑?究竟是什么困惑?

许知远:对,所有的写作都是对自身困惑的回答。首先都是源自自身,然后通往一个更大的世界。我当时在书写梁先生的时候,会有很多对自身困惑的解答,那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他该怎么样地寻求自己的落脚点,怎么样呼应这个高速变化的时代。

当然也有某种愤愤不平。因为梁启超那代人,他们作为知识分子,是可以成为当时中国的时代中心的。他们的很多言论、他们的反应,是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到我们这代,知识分子已经属于很边缘化的地位,很难再对整个时代变革做出某种直接的改变了。

被嘲笑的知识分子传统

单读:你提到“知识分子”传统。你怎么看待这个传统?

许知远:在中国这种传统消失了,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因为在中国历史中,知识分子从来都是一个领导性的群体。梁启超其实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从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变成现代知识分子过渡式的人物,所以他具有强烈的转折意义和标志意义。他对于中国、对于东亚的作用就等于像伏尔泰、狄德罗那一代人,孟德斯鸠他们对于法国、对于欧洲的作用,是现代思想的奠基人。

我觉得对于知识分子传统来说,有两点非常重要。 一个是对知识价值、智力生活本身的尊重和寻求。知识本身是一个非常独立、自主、值得遵循的系统。第二点是对于他们这些士大夫转知识分子的人来说,他们那种家国情怀,对整个国家变化的忧虑和考量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

▲伏尔泰画像

这两点在我们现在的语境中好像似乎都消失了,使命感是一个看起来陈旧的东西。在这个知识非常功利化的时代,对知识本身的追求,也变成了某种不合时宜的产物。所以我觉得我在写这个书的时候也在回应此刻中国的现实,我觉得这个现实是有问题的,我们需要对它做出某种挑战,我们是通过历史的书写来回应现在的困境。

单读:很多人对“知识分子”这个说法充满质疑的,认为只是一种姿态。

许知远:我知道,在他们这些人中流行一个非常短视的看法,他们认为存在一条正确的方向、正确的理念。只要选择它,然后一往无前。但人类社会,从来没有一条正确的方向,它是由一群争辩构成的。甚至这些在争辩中被淹没的声音,在下一刻也可能会成为新的指导、呈现出新的可能性。所以一个好的社会就应该提供很多这种争辩,因为只有通过这个争辩才通往更广阔的可能。

而且这种争辩会使行动更有力量,因为争辩得越清晰,行动就会更坚定。如果没有经过充分争辩,即使你有行动,也非常浅薄性,一旦遇到障碍就会出现困境。这是我们现在好多人面临的问题。我们相信一套实用主义哲学,这些人一旦遇到困境就崩溃了。所以我觉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它是一系列理念的争辩带来的产物。

单读:所以你哪怕自己成为被“争辩”的对象,也就没关系了是吗?因为其实你经常引起争议?

许知远:我觉得我只是说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但在这样一个社会,就会引起很多争议,这点是很悲哀的。我觉得其实丸山真男说得挺对的,他当年形容日本说,一个其他社会已经行之有效的东西,或者被证明是正常的东西,在日本社会必须要通过非常费力的方式才能传导给大家。我觉得我们某种意义上也处在这样一个状态里面。

没有历史,只有传记

单读:《青年变革者》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本,可以介绍下你的写作计划吗?

许知远:这套书是一个三卷本的计划,我希望通过书写梁启超,去确立现代中文传记的一个里程碑,因为我觉得现在中国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传记传统,像西方式的传记传统。

第一卷是从 1873 年他出生,一直到 1898 年百日维新失败他流亡日本, 这是一个关于青年改革者的生活,一个普通的秀才举人变成一个改革者,卷入到舞台中心这么一个过程。

▲一个青年改革者如何卷入到舞台中心,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第二卷是从 1898 年他流亡日本,到 1912 年他回到中国,这 14 年是关于作为流亡者的梁启超。他去世界旅行,他参与在海外的保皇活动或者说改革行动。他在异乡书写,通过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观察中国、改变中国。

最后一卷是叫“归来”,是从 1912 年到他 1929 年去世。这个“归来”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它是对中国这个国家的归来,一个新的中华民国,他回来时中国已经是个新的中国。 第二种是他对学术的归来,他在失败的政治生涯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学术。所以他在清华教国学,写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包括邀请泰戈尔他们来访华,他成为学术领袖的这样一个生活。

单读:那你在写的时候,理想的读者是什么样的?

许知远:我没想过读者。如果说你现在问我理想读者,那我就希望他是真正对历史的变迁、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好奇心的人,他对历史中那些脉络,历史中那些皱纹,历史中那些意外、不经意的细节感兴趣的人,这是我心中的理想读者。

单读:如果粗暴地把读者划分为中国的读者和中国以外的读者,或中文世界以外的读者,对他们会有什么不同意义吗?

许知远:我相信中国读者更像一种唤醒吧,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梁启超的名字,但是他到底发生什么不知道,我希望通过这些细节来铺垫出他的生活,包括他的思想史,让大家更充分地理解他和他生活的时代。对于一个境外的读者,可能我更希望他看到中国的近代思想家怎么面对现代性的问题,跟他面对同样的普遍性的困惑是一样的。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

单读: 你怎么看待传记写作?你的传记写作与传统有什么不同?

许知远:我深受爱默生的影响,爱默生当年有句很著名的话:“没有历史,只有传记”。历史就是由一个个体组成的,他们的行动、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挫败、他们的光荣所构成的。而且历史传统本来本质上就是传记传统,我们看到在西方是这种古希腊罗马的英雄传,普鲁塔克写的,在中国是司马迁的列传,也是一系列传记构成的一个历史书写。而这样的一个历史书写传统在当代中国反而好像被遗忘了,人在历史中的书写反而消失了。我们会谈论时代、谈论主义、谈论新的思潮、谈论风尚,人到哪里去了呢?对人的关注反而减少了。所以我蛮希望这样的传记写作可以复苏人在历史中的角色,人的莽撞、人的冲突,人在意外情况下有所发挥可能性,这一切是关于人的故事。

还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传统是对逝去人的民主”。他们过去的声音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就没有发言权了。死去的人他们有话讲,这些话是通过书写或通过影像传到现在,这些话并不是不重要。一个美好的社会一定是给予不同的人——死去的人也好,活着的人也好,活着中不同的群体也好,都会给他们充分发言的机会,这是一个美好社会的标志。尊重传统背后其实是一种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精神。

单读:你是怎么写下了你的第一句话?

许知远:其实很意外。我第一句话是从旧金山开始的,在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我看到一本关于亚洲的书,封面上有梁启超。而梁启超是1903年来过旧金山,那个“城市之光”书店的背后就是唐人街,梁启超也来过唐人街。所以我的第一句话是把梁启超放在当时的美国来写的,这也是我想传达梁启超作为一个回应世界变革、世界思想变化中国思想者,想把他放在一个世界语境中来看待,于是就有了第一段话:

梁启超正盯着我看,他鼻正口阔,短发整洁而富有光泽,由中间清晰地分开,竖领白衬衫僵得笔挺,系一条窄领带,嘴角挂有一丝骄傲,眼神尤为坚定。这该是他 30 岁左右的样子,拍摄地可能是横滨、墨尔本或是温哥华。他动员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商人与劳工捐献资金,组织起来,营救受困的皇帝,建立一个富强的中国。几年前,他还是个脑后拖着长辫的举人,如今已经展现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风貌。

相关阅读
杜锋老婆照片 杜锋老婆马晨菲资料简介及照片
杜锋只有31岁,还在当打之年。可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退役。作为杜锋的妻子,马晨菲说,她的心里其实很矛盾。可既然是妻子,马晨菲说,她愿意无条件支持杜锋的决定。今晚,杜锋的退役仪式暨告别赛会在东莞市体育馆举行。届时,马晨菲将带着爱子“虎仔”,为身为丈夫和父亲的杜锋,送上一份神秘的礼物。“杜锋还不知道,我也不清楚,所有人都不清楚。”马晨菲咯咯地笑,“等到了那时候,一切就清楚了。”杜锋老婆照片 杜锋老婆10在看 07-07
黄圣依文强床照 文强睡黄圣依的细节 黄圣依来三
2008年黄圣依获得精品15年时尚盛典“电影经典艺人”,但很多网友对文强睡黄圣依的细节图,不管是不是真的,总之都是人秘注的焦点,更有愈演愈烈之势。第22条婚规黄金剩女黄圣依遭遇斗>>阅读 《第22条婚规》黄金剩女黄圣依遭遇斗爱 3月16日,由赵本山、宋小宝、刘小光等加盟,杨子、黄圣依联袂主演的电视剧《第22条婚规》强势登陆江苏卫视、山东卫视、辽宁卫视、云南卫视黄金档,掀起了新一轮的收视热潮...黄29在看 07-07
李瑶媛整容了吗 李瑶媛整容前后对比照
李瑶媛是韩国九十年代很火的一个艺人,不过即使到现在李瑶媛依然活跃在银幕上吗,李瑶媛拥有很多的粉丝,现在的李瑶媛出演一些偶像剧也不在话下呢,但是有人说李瑶媛整容了,不然已经三十多岁的李瑶媛如何出演一些小少女呢李瑶媛刚刚出道的时候就一个模特,其实李瑶媛在上学的时候就是一个兼职模特,毕业之后的李瑶媛才成为了正式的演员和模特呢李瑶媛刚出道的时候就I给人一种十分清新的感觉,所以迅速就有很多的粉丝,而且这几年21在看 07-07
微博炫富女杨紫璐个人资料及照片
2012年5月 杨紫璐微博爆红网络,继安子熙干爹门之后,杨紫璐微博上大晒干爹为其砸重金炫富的图文,令很多网友调侃称“世上只有干爹好”。杨紫璐微博上除了炫富,还令人关注的点即是杨紫璐的身材,有网友在看过车模杨紫璐之后,戏称杨紫璐是“坑爹的大白腿”。杨紫璐发帖称,她的干爹要花888万元包机带她直飞伦敦看奥运,随便送的皮包就顶网友两个月工资,引起众怒。但杨紫璐本人却丝毫不为所动,并称分分钟花888万。包16在看 07-07
伊美尔上市 伊美尔新三板挂牌上市 2015年度净利润3014万元
10月11日消息,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公告显示,伊美尔(北京)控股集团股份公司(证券简称:伊美尔证券代码:839070)的挂牌申请获得批准,并于今日挂牌。伊美尔2014年度、2015年度净利润分别为2881.90万元、3013.61万元。公告显示,伊美尔2014年度、2015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5.29亿元、6.1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881.90万元、3013.61万元。伊美尔上市 伊美尔新三板挂16在看 07-07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