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桨 特展细品 | 大海就在那,6000年前的木桨就在这!
“海在那里: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展”汇集了全国10个省市25家博物馆的文物,正式登陆中国航海博物馆!
为了让观众在本次展览中仔细阅读中外海洋文明交流史,中国航海博物馆特别挑选了16件藏品进行解读,让大家一睹豹子风采,感受中国海洋文明的深度和魅力。
做一件事,准备很重要。
用人力横渡浩瀚的海洋是必要的
造船和航海技术不可或缺
展览的“联通海洋”板块向我们介绍
这些成就是中国航海业建设的基础
蜗牛桨的细节展示
木桨用一个小的圆形手柄抛光。刀刃长而平,从中间的山脊升起,横截面呈菱形,尖端呈矛状。桨的长柄中部近方形,尾端较大,略呈长方形。手柄和桨的连接处变粗,一侧像肿瘤一样突出。从船型来看,当时木桨的制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螺山桨出土情况
木桨的起源分析
桨在古代被称为“真”。
《说文解字》中提到“舟正也。”是古人用“段氏铡”等造船工具把木头砍成船、把木头砍成桨的故事。
小珠山遗址出土了一段石簪
辽宁省博物馆藏
作为一种划船工具,桨的形状几千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般来说,桨的上端是圆杆,便于手握,称为握杆;它的下端呈板状,名为桨板,用来打水,通过水的反作用力使船前进。独木舟和木桨给当时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文化探源
罗天山遗址属于早期河姆渡文化。它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镇祥岙村,在姚江河谷北侧低丘环抱的小盆地中部,北依四明山的一个支脉——翠屏山,东距海岸30-40公里,西南距河姆渡遗址约7公里。该遗址分布在罗天山周围,周围是平坦松软的大稻田。经过钻探,遗址占地3万多平方米,在地下2-3米处埋藏着一个距今6000-7000年的完整古村落,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半成品木桨
田螺山遗址出土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木桨近30件,大部分较为完整,多出土于河岸附近。可见,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交通方式是水上航行。遗址的发掘实现了瑶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遗址空分布“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历史跨越,与杭州湾周边其他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一起,衔接起早期人类航海的历史轨迹。
宽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
木制桨经常和独木舟一起出土。在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罗天山遗址、跨湖桥遗址、良渚文化等也发现了独木舟、木桨等航海工具。在分布独木舟的湖边,经常会发现外部木桩等固定工具,向世界展示当时的航运情况。
参考|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跨湖桥》,文物出版社,2004年
朱乃成:《论跨湖桥文化中的独木舟时代》,《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学报》,科学出版社,2006年
《孙国平等:2004年浙江余姚田螺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第11期
郭孟宇:《环杭州湾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8年
结束
来源|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研究部
吴鹏供稿
编辑|康丹华、唐一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