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隙 用信任弥合基层治理嫌隙
严国正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减轻基层负担的通知》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发起的投票显示,在网民感受最深、最痛恨的各类形式主义问题中,得票最多的是“检查考核太多、分数太多”。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这些问题,表面上是工作中的形式主义,而在更深层次上,则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基层上级组织或部门的不信任。
基层干部信任缺失由来已久,逐渐成为基层治理的痼疾。比如一项工作一部署,上级的监督检查就会随之而来;进村帮扶时,可以随意搭建微信工作群,不能签到、打卡、定位;简单而简单的工作,但需要逐层签名和背书...这一切都让基层干部感到心疼。一些基层干部坦言“基层怕给上级出主意”“怕不怕苦不怕累领导不相信”。基层工作直接面向群众,扶贫、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事务很多。另外,有些地区基层力量薄弱,有些干部作风不切实际。基层干部在执行上级政策和工作安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处于松散、不合时宜、不完整甚至扭曲、消除政策效应等状态。这是一些上级组织或部门对基层单位缺乏信任的客观原因。
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上级组织或部门制定政策、安排工作,是“无根据”的,不符合基层实际情况,使基层在执行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加剧了上下级之间的信任差距。也有领导干部有官僚主义思想,感情上不信任基层,工作上不了解基层,考核上不问群众感受和实际结果,作风上简单粗暴。这样,必然会给基层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割裂上下和谐关系,破坏上下信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基层工作,关心基层干部。他多次强调,要倾听基层干部的声音,充分理解和信任广大基层干部,特别关注和爱护他们。中央印发的一批文件要求改善基层条件,保障基层待遇,协调规范监督检查考核,鼓励干部担当。
这些要求和政策,必将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的环境,进一步团结和激发基层斗争力量,必须落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松绑基层,让基层干部关爱自己,又要“软”与“硬”并重,在情感上、心理上、制度上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弥合治理的鸿沟,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理解是信任的基础。要用信任弥合基层治理的鸿沟,上级组织或部门首先要在情感和心理上与基层干部同频共振。“如果你真诚感人,人们就应该真诚。”要时刻深入基层,与基层干部打成一片,认真倾听基层干部的声音,真正了解和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和精神状态。我们要善于换位思考,互相关心,真诚地交流感情。对于基层干部,要在一定程度上宽容错误和缺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对方,通过沟通打破隔阂,真诚重建信任。
风格是信任的支撑。要用信任弥合基层治理的鸿沟,上级组织或部门必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特别是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陋习。工作中,一定要深入基层,少做“官员”;多听取基层意见,少武断;多一些务实的政策,少一些花招;看实际效果,少拍无用的镜头。坚持深入实际赢得基层信任的良好作风,为构建和谐上下级关系奠定基础。
制度是信任的保障。用信任弥合基层治理的鸿沟,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制度的落实,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协调规范监督检查考核、为基层减负、激励干部担当的有关文件精神,改进考核方式,探索信任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三区分”。合理包容基层干部在改革创新、科学问责、精准问责、规范问责等方面的失误和失误,注重保护和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切实支持和鼓励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基层干部
宽容不是纵容,保护不是庇护,信任代替不了监督。建立上下级之间的信任关系,前提是基层值得信任。趁热打铁需要艰苦的工作。基层干部要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在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和上级部署的过程中,坚决做到及时、彻底、不打折扣、不失真。同时,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确保他们依法行政、廉洁奉公。
基层处于承上启下的节点、各种矛盾的焦点和工作落实的重点,是党的执政根基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所在。只要各级党委政府真正做到“工作倾斜基层、关爱传给基层”,对基层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充分理解、充分信任,就一定能调动起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火热激情,汇聚起勇闯新征程、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