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之意 商朝人以何为美丑 甲骨文揭开秘密 原来与今天的大不相同
与西方字母文字不同,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每一笔每一画背后都有着对时代的普遍认知,尤其是汉字起源之初的字形,蕴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三千年前,商代的丑与美并没有直接记载在甲骨文的甲骨文中,而是通过甲骨文上斑驳的“丑”与“美”的字形,让后人了解商代的基本美丑观。
01:商代人的美是什么?
美丑如阴阳。没有美就没有丑,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那么,商朝人的美是什么呢?在甲骨文出土之前,人们认为“羊大而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甲骨文推翻了传统认知。
相传周公旦写的《李周》中记载了一句美丽的话:“羊是吉祥的。所以,美跟羊走。这是来自羊的意思。”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了这句美丽的话:“干业。从羊到大。羊由六个牲畜主人喂养。美与善是一致的。”甘为五味之一,五味之美称为甘,故引申为万物皆美。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说:“羊大者肥。”这是“羊大为美”这句话最直接的来源。
但甲骨文中的美字,下部是大字,上部却不是羊头,而是羽毛之类的饰物。也就是说,下部的人物代表一个站立的人,但上部不是“羊”,而是头部饰有高耸的弯曲羽毛或类似的头饰,这被商代人视为美,人物也因此被创造出来。
争论的焦点在于甲骨文上半部分的美字是否是羽毛饰品。我们来看看甲骨文中羊字的写法。
甲骨文中的羊字与美字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商代以羊为美,那么美这个字的上半部分应该和羊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是一样的。相应地,甲骨文中的“绛子”本义是指养羊的女子,上半部分与羊字的上半部分完全相同。
所以在现代,鲁迅曾经把美这个词解释为“戴帽子的老太太”,这应该是商代人的审美本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字的上半部分逐渐看起来像“羊”,所以周人认为“美跟着羊走”,到了秦汉时期,美字的上半部分更像“羊”,所以后来人们诞生了羊很美的说法。
02:商代的丑是什么?
古今以来,写丑字的主流方式有两种,即“丑”和“丑”。鲜为人知的是,丑的含义并不是从近代汉字简化运动开始的。事实上,古人早已用“丑”代替了“丑”。比如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在《南录》中说:“丑是用BLACKPINK画的,其形甚丑。这个省很丑。”毕竟“丑”字太复杂,古人也觉得窝火,所以就用“丑”来代替。古今之人懒,想省事,说明简体字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势所趋。
甲骨文中的“丑”字,以其不雅的外表,有其“拉扭”的本义,是“扭”的本义。丑字何时引申为丑,不得而知,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丑字已经有了丑的意思。《尚书·尹正》记载“其丑而夏,还博”,鲁《春秋不侵》记载“秦昭王闻之,欲丑而辞”等。
在商代,丑字是“丑”,由“鬼”和“酒”组成。甲骨文中左边的酉字是指酒坛、酒器,右边的鬼字即醉鬼合为丑,与今天醉酒暴露的丑不谋而合。然而,商代人眼中的丑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这与“鬼”字息息相关。
所谓鬼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鬼”是从属于人的,上部像鬼头。因为鬼会以阴滞伤人,所以从属于“莫”部。然而,甲骨文推翻了这一说法。甲骨文中的“鬼”字没有“和”的成分。下部真的是人,上部是“场”的形状,象征着“鬼头”,但不像鬼头。
那么,如何解读“鬼”这个词呢?如今有两种公认的解释:一是戴面具的人,在原始社会和商周社会,人们戴着丑陋吓人的面具来代表人们观念中的鬼,这是原始社会巫术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第二,据说“鬼”原本是一个头大身体小的畸形人,长相丑陋,所以他认为是“鬼”。总之,商朝眼中的鬼形象非常丑陋,属于贬义词,所以甲骨文中记载的商朝强敌之一被称为“鬼国”,明显就是贬低敌人的意思。
总的来说,鬼是丑陋恶心的,但如果还是醉酒的“鬼”,那就更丑了,这是商朝人眼中丑的极限。
从甲骨文中的美丑字可以看出,商代人的美丑集中在头部,饰以羽毛者美,畸形者鬼,醉者丑。显然,与后世相比,商代人的美丑观还处于比较简单和低级的阶段,更注重外在所表达的美丑,不应该看到灵魂的美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