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做出贡献的人 从对人类有较大贡献到贡献中国方案
20世纪上半叶,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5亿多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成为主人,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1956年8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说:过去人们看不起我们是有原因的。因为你没有任何贡献。如果你赶不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你将被驱逐出地球。9月24日,毛泽东表示,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对人类的贡献与人口比例不相符”,这种情况必须改变。11月12日,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发表的文章中,毛泽东提出“中国要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疟疾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几千年来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的耐药性,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2亿多疟疾患者面临无药可治的局面,死亡率急剧上升。1969年,卫生部中医研究所接到“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39岁的屠呦呦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
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所实习研究的屠呦呦和老师娄志琛一起学习中医。
屠呦呦,浙江宁波人,是她家五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有悠鹿鸣,野蒿”。她的父母以《诗经·潇雅》这首诗为她取名。1955年,屠呦呦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分配到中医学院学习中医。经过短短三年的工作,血吸虫病生药学研究取得了两项成果。
接受任务后,屠呦呦夜以继日地收集整理中医古籍,走访了许多老中医。他在收集2000多张处方的基础上,编纂了《抗疟单方集》,收录了包括黄花蒿在内的640多种草药。之后通过大鼠疟疾实验对380种提取物进行评价,发现其中一种青蒿提取物对寄生虫的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效果非常不稳定,190次实验失败。
困境之下,屠呦呦翻阅了大量文献。关于用黄花蒿缓解疟疾症状的唯一文献,来自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抱黄花蒿时,沾两升水,取汁。”这句话启发了屠呦呦。加热步骤可能会破坏药物的活性成分,在较低温度下提取可能有助于保持抗疟疾活性。果然,改变提取方法后,提取物的活性大大提高。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团队提取了第191个实验药物样品,动物实验显示抑制率100%,很可能是人疟原虫的克星。经过反复试验,解决了中草药的毒副作用。第二年春天,屠呦呦在南京全国抗疟研究大会上首次报告了实验结果,全场激动不已。
在科研攻关的同时,屠呦呦和他的同事们的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他们用自己买的七个大坦克做实验,缺少通风设备。有些药物有毒且易挥发。除了疲劳和营养缺乏,屠呦呦还得了中毒性肝炎,牙齿剧烈疼痛,甚至松动脱落。但她不仅无视自己的身体,还主动要求在自己身上做第一个临床实验。
当时海南的长江是疟疾高发区,以脑型疟疾为首的恶性疟疾已经成为不治之症,几天之内就可能致死。1972年8月,屠呦呦用黄花蒿提取物对长江流域30名疟疾患者进行了为期60天的观察。结果表明,疗效为100%。
同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采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黄花蒿提取物:C15H22O5的立体化学结构,与奎宁类药物完全不同。中国医务工作者不仅发现了好药,还发现了全新的抗疟药,这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屠呦呦和他的同事将这种无色针状晶体命名为青蒿素。一年后,青蒿素的第一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在屠呦呦身上研发出来,其抗疟效果提高了十倍。
青蒿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轻微,治愈率高,价格低廉,被很多国外患者称为“中国神药”。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组合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通过继承和发展,探索和完善,一定会被发现和创新,造福人类。”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大礼堂发表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走上了快车道,彻底摆脱了被逐出“球会会员”的危险,不仅发展了自己,也进一步造福了世界。
今年3月的一天,在突尼斯的一所高等农业工程学校,中国工程师在一台农用拖拉机上安装了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自动驾驶设备。这台普通的农业机械成为突尼斯第一台使用卫星导航设备进行精确定位和控制的无人驾驶农业机械。在不同速度行驶的测试中,拖拉机每次都准确避开障碍物。土耳其方面的专家称赞说,过去只使用手机中的导航软件,但他们没有想到中国的导航技术可以实现农业机械的无人驾驶。
6月,联合国维也纳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中国古代航海展——从指南针到北斗”展览。展品包括凯尔·波罗从泉州返回威尼斯时乘坐的船、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导航罗盘模型、北斗芯片系列产品等。,既体现了中国航海、测绘技术在古代中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也展示了当今国际合作的成果。
2017年6月9日,参观者在北京科博会上观看北斗导航卫星星座。
北斗七星是古人辨别方位的依据。新浪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导航设备。作为中国自主打造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处处体现着中国文化的传承。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得到发展,服务范围从中国及周边地区扩展到全球。
6月25日02时09分,长征三号乙托起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上升空。这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21颗组网卫星,也是第二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将与之前发射的20颗北斗三号卫星组网,进一步提升北斗系统的覆盖能力。2020年底,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全面完成,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从指南针到北斗,一个“南”到一个“北”,从古至今,不同的历史维度展现了中国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北斗已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90多个国家提供服务,用户数已达到“亿以上”的水平。巴基斯坦的交通和港口管理、缅甸的国土规划和河运监管、老挝的精细农业和病虫害灾害监管、文莱的城市现代化和智慧旅游都得益于北斗系统的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为世界上希望加快发展、保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人民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世界是好的,中国可以是好的;中国好,世界更好。”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上个世纪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同时,不稳定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全人类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谋幸福,为了民族谋复兴,为了世界谋大同。
为了共同的利益,应该追求正义的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有信心为人类更好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