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难的22个汉字 中秋节 被这22个字难倒了
中秋节被这22个字难倒了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坐在一起,送情诗和酒,谈论团圆的美好日子。中秋节除了赏月,也可以这样度过,比如欣赏书法。
在书法史上,提到“中秋”二字,就不得不提到草书名作《中秋帖》,它是以书初的“中秋”二字命名的。
本来这个帖子没有A4纸那么大,但是故宫博物院的《中秋帖》是一个长卷,上面有各行各业的评论和书法痕迹。
卷首用行书名“志保”,帖身右上方签“晋中秋帖”,后有评论后记:风韵独特,面貌非凡。卷后有董其昌、项等题词。
中秋帖的一部分
然而,作为国宝代表的草书《中秋帖》却有着坎坷的传承之路。
此帖曾在宋内府,后为南宋贾思道、明代项所藏。项家称之为十二月帖,不是中秋帖。后来董其昌在明代也有所借鉴,在清代乾隆时期收编入内政。清朝末年,这个驿站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日子。出宫后几经转手,最后流入香港。几经周转,1951年被重重收复,回到祖国怀抱。它现在在故宫博物院。
流失海外的文物往往很难归还。国宝归来值得我们高兴。最近,曾伯克父亲的青铜器,丢给了日本,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将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这是国内首个流失文物复原回归成果全景展。
曾伯克的父亲青铜装配工
“中秋驿站”将与曾伯克父亲的青铜组织器等文物一同亮相展览。同时,我们也希望会有更多流失的文物,能够像他们一样在祖国与我们团聚。
说到这里,中秋驿站和中秋节有关系吗?
有些读者可能会有疑问:这22个字我看不懂。
书法界尚无定论,对晦涩难懂的东晋文字给出了精确的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中秋帖》的艺术价值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也许,我还看不清《中秋帖》的三行里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但我们可以通过纸张直接到达东晋那个无拘无束的时代;顺着笔触,我感受到书法艺术与自然交织的审美境界。
中秋佳节,游子回家团圆,别忘了有些人在努力让文物回家团圆。
回家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