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铣 从三边总制,到家破人亡,沾满鲜血的复套之议——曾铣
嘉靖十四年,在内阁首辅张璁的授意下,开展了一次“京察”,吏部罢免天下官员九百余人,朝野哗然;同年三月至七月,辽东之辽阳,广宁,抚顺三镇边军依次哗变,巡按曾铣先后安抚弹压。
明代将领
嘉靖二十一年,嘉靖在熟睡中险被宫女勒死,幸得皇后及时赶到,涉事宫女一律凌迟,嘉靖自此搬入西苑,不复大内;同年,山东巡抚曾铣正在增筑临清新城,修葺当地书院,讲学授课。
嘉靖二十五年,山东爆发白莲教起义,席卷山东,河南,安徽诸省;蒙古俺答汗率十万铁骑,进犯陕西,延安,庆阳一线;同年,时任三边总制曾铣,正式上呈《请复河套疏》,收复河套之事被提上朝廷议程。
抵御外辱,收复失地——曾铣是一个纯粹的人
明代有这么一位边臣。他没有戚继光的光芒耀眼,也没有李成梁的不可一世,甚至没有翁万达,王崇古般被后世推崇,津津乐道。他自幼家贫,29岁中了进士,历知县,监察御史,辽东巡按,大理寺丞,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兵部侍郎,三边总制,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节制陕西,甘肃,延绥,宁夏诸卫。他就是曾铣。
曾铣,字子重,浙江台州府黄岩县人氏。从嘉靖八年中进士,到嘉靖二十五年的兵部侍郎,三边总制,曾铣的仕途不得不说是一帆风顺。
做福建长乐知县的时候,曾铣为官清廉,为民请命,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巡按辽东的时候,面对因为军队高层贪腐而频频激起的底层军卒哗变,曾铣果敢安抚,顶住朝廷的压力,为困苦的兵卒仗义执言;而对别有用心的阴谋家,则强力弹压,以肃人心;做山东巡抚的时候,增筑临清新城,赈灾济民,兴办教育;在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曾铣积极备战,完善边备,几次打退蒙古骑兵的南下,在几场遭遇战中取得过小胜。
曾铣手书牌坊
按照这个逻辑和剧本发展下去,曾铣很有可能会成长为一棵扎根在大明北疆的参天大树,为大明遮风挡雨。但是这一切,都戛然而止,起因就是嘉靖二十五年的上疏——《请复河套疏》。
曾铣这封上疏,意在应对河套地区被蒙古事实占据的基础上,扭转陕西一线明朝北部防线战略被动的劣势。
从理论上来,如果明军重新占据了河套地区,并依托阴山山脉建立防线,明军北边的战线,特别是陕西一线压力会顿减,能够极大地提高战备防御,增加战略迂回空间,增强预警能力,甚至遏制蒙古南下的途径。
出套则寇宣,大,山西,入套则寇延、宁,甘,固,生民荼毒,全陕困敝已极——《重论复河套疏》
蒙古骑兵从河套出,则击宣大一线,进入河套,则袭扰延安,宁夏一线,完全占据了主动。
曾铣身为三边总制,从边军长期承担的战备压力,边民时常遭受的人生财产损失出发,提出收复河套的方案,是其勇于担当和尽职报国的表现,也是符合其一贯倡导对蒙古进行积极防御主张的。
明朝九边
同时,曾铣从地理,军力,训练,择将,军备,屯垦,筑城,预算等诸多方面,阐述了其计划的可行性。收复河套的提议一出,嘉靖非常欣赏,马上拨付了二十万两白银作为前期启动资金,并且罢免了一批反对此议的官吏。而曾铣也发动了一次针对俺答汗的军事行动,却因为时任甘肃总兵仇鸾的贻误战机,而所获甚少。
嘉靖二十五年八月,曾铣再上《重论复套疏》,重新补充了自己复套的观点。但此时,朝中风向突变,嘉靖的态度开始变得暧昧。而原先持观望的朝臣中,开始出现了攻击曾铣的现象。
事情就这么拖着,并且开始了负面的发酵。到嘉靖二十七年正月,时任内阁首辅夏言突然下台,紧接着曾铣也被捕入狱。嘉靖命三法司审理曾铣。在审问过后,三法司并未发现曾铣触犯律法。嘉靖对这个结果非常不满,着命重审。皇帝发火了,下面的人自然不敢怠慢,最后给曾铣安的罪名是“结交近侍”。
嘉靖二十七年三月,曾铣被斩于西市。
嘉靖皇帝 像
曾铣是一个纯粹的人,因为他只从自身职责出发,去寻求当时北疆危机的解决方法,却没有考虑到如此一个巨大的复套提议,牵扯到了当时朝廷的方方面面。皇帝的真实顾虑,权力核心圈的争斗,朝臣同僚的心思,甚至是整个明代北方九边的联动等等。
但也正是因为曾铣的纯粹,才有了他上疏复套的提议,也才有他之前治县,治军的诸多政绩。
这是一种担当,在当时绝大多数人都忙着经营自己私利,蝇营狗苟,尸位素餐的时候,这种担当就显得尤为宝贵。
接下来,我们在肯定曾铣报国尽职的同时,再回头看看他收复河套的提议。
忠心可嘉,施行困难——曾铣的复套之议过于乐观
我们这里就有必要说下河套地区了。很多朋友的感觉是,到了明代中期,河套地区是被蒙古慢慢侵蚀掉的,以致最后的事实占领。这个说法,对,也不对。
明代的河套,大致在现在的毛乌素沙地,鄂尔多斯高原,库布齐沙漠和河套平原一带。明初,随着洪武,永乐年间对北元的打击,蒙古已经没有实力大举南下。而河套地区由于不断荒漠化,逐渐开始变得不宜居。
因为当时没有蒙古从此地南下的大隐患,也存在着驻军负担压力大的问题,渐渐地,河套地区就被荒废了,甚至可以说是明朝主动放弃的。河套也就变成了一个无人区和明蒙的军事缓冲带。
毛乌素沙地
而后来蒙古分裂成鞑靼和瓦剌两个部族,北元后裔鞑靼部被瓦剌驱赶,迁移到河套附近时,大明回头一看,才发现河套的战略位置如此重要。这也是曾铣直接看重的一点。
但即便如曾铣等人意识到河套的重要性,夺回了河套,此地依旧难以长期驻扎大军。恶劣的环境完全无法适应汉家的农耕生活方式。驻军完全依靠内地补给的运转方式,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相反,一些荒漠化的植被,却能够给蒙古的马匹和骆驼提供源源不绝的食物。
所以,河套地区低下的经济效益,繁重的驻军负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为其一。
河套地区,北有阴山山脉的阻隔。这也是一条农耕和游牧的地理分界线。如果大明拿下了河套,河套附近的蒙古部族必然要退回阴山以北。由于北方持续的天灾,比如干旱,还有蒙古人口的增长,使得蒙古对于生产生活的基本原料和工具非常缺乏。
而嘉靖奉行的对蒙政策,是断贡绝市,这就更加导致了蒙古内部物资的缺乏,甚至出现了几户人家共用一口铁锅的情况。在嘉靖朝,俺答汗部几次请求大明复贡,均遭到了嘉靖的拒绝。既然通过正常途径解决不了,那就只能抢了。这也是为什么嘉靖时期北方边患如此严重的原因之一。
蒙古骑兵
由此可知,一旦河套地区被明朝收复,势必会挤压蒙古部族的生存空间,加剧其内部危机,而这一点是所有蒙古头领都不愿意看到的,势必会引来蒙古强烈的反扑。毕竟,对明朝来说,这是战略主动权的问题,对蒙古来说却是生死攸关。
所以,大明收复河套,会招来蒙古决绝的强烈反击,最后鹿死谁手亦未可知,此为其二。
明代中叶以后,大明边军战斗力呈直线下滑。军队腐败问题非常严重。如前文讲述,曾铣在辽东四个月内连续平息了三场边军的哗变。其中在广宁,乱军就把当时的辽东巡抚捆起来,控诉其罪状:
非尔汰我余丁征摇银耶?非尔夺我牧马田耶?而复能虐使我筑墙树,终岁勤苦,不遑耕织耶?——《明世宗实录》
高层官员克扣饷银,霸占屯田牧马,长期劳役虐待兵卒,使其生活困苦。这就是当时大明边疆底层士卒生活的真实写照。军队高层的腐败,必然导致锐取之心的消磨。在当时,将领贿赂蒙古部族首领,纵容甚至亲自参与明蒙走私,杀良冒功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的情况,何谈战斗力?
明军军阵复原图
而曾铣取得过的几次小胜,多是无关痛痒的遭遇战和追击战,并不是蒙古主要的战略战术目标。但曾铣多少还是颇为得意,故而极力推崇主动防御,还是显得有些轻敌了。
所以,大明边军腐败不堪,军心不稳,战力存疑,是否有能力收复河套,此为其三。
我们再看当时大明的庙堂。
时内阁首辅夏言和次辅严嵩正明争暗斗。曾铣的复套之议,很明显被双方当做了权斗的工具。 首先一开始,夏言全力支持曾铣复套之议的动机就很可疑。《明史》里就写得很露骨了:
言故慷慨以经济自许,思建立不世功,因陕西总督曾铣请复河套,赞决之。
夏言想在自己任期内建立功业,而曾铣正好提出复套之议,夏言打算抓住这次机会。一旦河套收复,夏言的政治威信必定水涨船高,其地位将更为牢固,严嵩更难以撼其分毫。
明代官员
而当嘉靖发现曾铣的复套计划,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且隐含巨大风险的时候,就开始犹豫。严嵩敏锐地抓住了嘉靖的这一心理,马上指使言官发起弹劾,矛头直指夏言和曾铣的关系。
严嵩这一手,既给了嘉靖台阶,让嘉靖可以堂而皇之地推翻自己之前的支持,又可以顺带打击政敌,可谓一箭双雕。内阁首辅,内阁次辅都斗得这么凶,下面的朝臣自是更加混乱。
所以,皇帝的反复,朝廷高层权贵的内斗,收复河套至始至终都没被认真对待过,此为其四。
最后一点,是从明蒙关系的角度来说的。
我们说过,嘉靖朝蒙古的边患问题非常严重。说到底,还是嘉靖固执地拒绝复贡互市导致的。蒙古人为了基本的生产生活,必须要得到大明的物资,只要稍微开一个口子,哪怕是最基本的互通有无,蒙古都犯不上这么拼命地抢。
当时很多有识之士,比如同样是著名治边之臣的翁万达,就曾屡次上疏,说明同蒙古复贡互市的裨益,但嘉靖就是不听。俺答汗又是送国书,又是派使者地请求复贡,嘉靖就是不理会。
边市场景
而事实证明,到了隆庆年间的“俺答封贡”,复贡互市之后,大明北部边患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从这点看,曾铣作为当时的主战派,在大的战略眼光上,还是有所欠缺的。
所以,复贡互市,保持经贸文化交流,才是当时明蒙关系应该有的主旋律,此为其五。
当然,以上五点并不全面,但已足以说明收复河套的困难性。曾铣的复套之议,虽看似雄心勃勃,热血十足,却过于天真乐观,忽视了很多隐藏的因素。而正是这些隐藏因素,最后导致了复套之议的搁浅,以及曾铣的悲惨结局。
一腔热血,报国无门——为什么曾铣一定要死
曾铣的死,还是因为他的纯粹。
他很自信,能治理地方,也能总督军务。在大多数将领一听闻蒙古骑兵来袭而惶惶不安的时候,曾铣总是主动带兵出击,敢于去硬碰硬。几场胜利,提升了曾铣的自信,同时也得到了嘉靖的赏识。嘉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及曾铣的名字,这让曾铣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许皇帝陛下慧眼识才,能够全力支持自己。
他渴望建功立业。他一路的仕途风顺,连年提升。当做到三边总制的时候,亲眼目睹了蒙古铁骑下边疆军民的悲惨生活,面对河套地区被蒙古事实占据的情况,他渴望改变。于是,他毅然上疏,请求朝廷收复河套,缓解边防压力,立不世之功,名载史册。
可又能怎么样呢?
嘉靖剧照
他天真地以为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就可以放手大干,却不知嘉靖的反复和寡恩。当嘉靖觉察复套行动,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时候,嘉靖开始犹豫了。当朝堂的风向开始转变的时候,原先持观望态度的朝臣开始站出来,大肆攻击复套之议。
殊不知,朝臣看似见风使舵的迎合上意,却是在一个劲地打嘉靖的脸。当初嘉靖支持复套之议的时候,你们不吱声,现在事情出现反复,一个个都站出来指责,你让嘉靖的脸往哪里放?即使严嵩给了台阶,嘉靖这口气也很难消掉。
于是,朝廷指责的声音越大,嘉靖脸就越红,自然地就迁怒到了曾铣身上。而严嵩又不适时宜地送上了曾铣贿赂内阁首辅夏言的弹劾。没错,都是曾铣和夏言搞的鬼,他们蒙蔽了皇帝,皇帝是不会犯错的。
皇帝的脸面,成了曾铣最后被处斩的唯一理由。
龙椅
朝史暮想每每读到这里,总是一声叹息。当政治黑暗的时候,你最好不要做事。因为做多错多。一个人做事,一百个人挑毛病,一千个人等着你出错,一万个人在想怎么利用你。曾铣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此帝皇,如此朝局,怎不寒了天下人的心?
曾铣是在军营里被抓的,京城来的人二话不说就把曾铣绑了。据说曾铣被抓后,曾铣的部下非常气愤,特别是他的五千亲兵,悍勇非常,日夜磨刀,打算造反。是在其他将领不断的劝说之下,才渐渐散去。可见曾铣治兵,极受爱戴。
嘉靖二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曾铣被斩于西市。死后抄家,家无余资。妻子和儿子也被判流放,曾铣旧部一路陪伴其妻儿到流放地。直到隆庆元年,曾铣才被平反。
又是一声叹息,当年的曾铣,何等意气风发的报国豪情,却落得家破人亡的凄凉结局。愿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请复河套疏》,《重论复河套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