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是什么意思 十九届四中全会 这个高频词你理解透了吗
央视新闻:刚刚结束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制度。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用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国家治理和决策。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中央作出这样的安排是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这份制度建设纲领性文件的深层内涵是什么?能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富强、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党中央一次全会研究这个重大问题,是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着眼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中央党校副校长谢春涛说:“我认为四中全会的成果是对长期制度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是制度建设的一大融合和推进。明确了哪些好制度要长期坚持和巩固,哪些方面还存在短板,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还要继续努力。四中全会在制度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辛向阳说:“《决定》反映了我们党执政70年来,总结了制度建设的一系列经验和规律性做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30年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们的制度。这个《决定》的意义,一是既考虑了现实中需要解决的制度性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历史经验中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结果,二是解决了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遇到的许多风险和挑战必须集中在系统的构建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最重要的成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全面回答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中“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政治问题。《决定》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成就,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阐述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明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目标和重点任务。理论上有新的概括,实践中也有新的要求。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辛向阳说:“很系统。在过去的70年里,从来没有这样详细地描述过制度体系,从而实现了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到的30年制度的全部定型。现在系统已经定型了,是什么样子的?一旦敲定,是什么样的制度?向世界清楚地描述它。我们有一个基本制度,一个基本制度,一个重要制度。它们相互联系,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制度体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这一总目标提出了336项重点改革任务,这次全会的决定作出了许多新的部署和安排,深化和拓展了这一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为了更好地实现总体目标的要求,需要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辩证关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国防军队和党的建设。国家治理能力是指运用这种国家制度管理国家的能力,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
为了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这一制度是在过去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前应该坚持和完善。
中央党校副校长谢春涛说:“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一元制、根本政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经过多年的改革,在坚持这些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了一些重要制度。这些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发展的生产力,包括让人民当家作主,更好地执行,包括更完善的法律制度。”
《决定》从13个方面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13个“显著优势”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诸多领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两个奇迹”的根本保证,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是坚持“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论是“两弹一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逆全球化趋势下保持经济强劲增长,还是脱贫攻坚,都有制度优势支撑。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说:“看到大兴机场,看到遍布全国的高铁网,看到港珠澳大桥,大家都很激动,这是制度优势造就的。没有下棋专心做大事的制度优势,这些成绩是无法想象的。在法律领域,建立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制度体系。”
制度优势使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制度的执行力仍然是短板,制度的效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不成熟的制度甚至成为制约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辛向阳说:“很多制度已经建立,但很多方面不一定完善,很多方面已经初步建立。有些系统是休眠系统,有些系统还没有真正落地。不落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一是没有真正脚踏实地,二是当时制定制度的时候还不完善,很难落地。然后呢?要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完善制度,使之真正落地生根。”
同时,时代的发展变化也对制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制度不能僵化自满,而应该根据新形势新矛盾不断完善甚至纠正,从而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中央党校副校长谢春涛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一词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含义非常丰富。今天的执政方式、制度、治理体系和水平,必须适应今天的需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当家作主的感觉,从法治等方面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还有经济、社会、民生等。,让他们有收入、有幸福感、有获得感和安全感。”
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制度建设,也有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国际环境的变化。现在,中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从国际上看,过去一个世纪,世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国家之间的竞争中,谁的系统更稳定、更可持续、更有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从全球来看,现在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竞争最根本的是制度的竞争。因此,本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实际上是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制度优势,增强我国的制度竞争力,在全球百年变革中赢得主动。这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背景。”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该怎么做?全会给出了“三步走”的总体目标和时间表,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13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说:“只有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的完善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既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国家现代化和全面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
中央党校副校长谢春涛说:“四中全会的结果,将使我们在增强制度自信方面更加清醒、自觉。让我们从现有的重要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实践效果、历史渊源、文化传承,特别是与其他国家相关制度的比较中,看清楚我们的明显优势在哪里,为什么要坚持,为什么要巩固;第二点,如何在坚持巩固制度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制度更加完善、成熟、定型、科学。”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过实践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已经成为稳定、科学、规范的现代制度。以后怎么办?系统的顶层设计已经搭建好,更重要的是细化和实现。这不仅是国家层面的事情,也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