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城 人口、产业往哪去?上海的重大转折:1个城将变6个城
“十四五”后,上海将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未来可期。
1月24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世博中心开幕。市长龚正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上海将以五大新城建设为抓手,优化市际格局空。这也是“五个新城”首次写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就如何将五大新城打造成为“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发表了意见。
五个新城分别是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为什么要建设“五个新城”?五大新城的建设对上海空未来格局会有什么影响?在“双循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五大新城将承担怎样的发展使命?
为什么要建设“五大新城”?指出在中心城市面临发展空约束的形势下,建设五个新城是上海实现突破的重要举措。
随着人口的增长,上海逐渐需要在行政管辖边界内寻找新的突破口,逐步构建与江浙毗邻的一些重要城市连片的都市圈。通过五大新城的建设,可以建设形成许多节点城市,将形成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群,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五大新城”为什么会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开花呢?
看长三角地区的地图,五个新城的位置非常重要。比如南汇新城,现在是上海对外开放的前沿,还有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港、杭州湾,都很独特,都位于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找不到的区域空。而且这五个区域城市的地理位置都在都市圈之内,发展强度比较低,发展空比较大。
同时,在很多人眼中,规划面积近700平方公里、人口近350万的五大新城,在过去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
松江新城聚焦服务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嘉定新城专注于汽车研发制造。
青浦新城专注于创新研发、旅游休闲等。
奉贤新城聚焦美丽健康产业。
南汇新城以科技创新和航运贸易为主。
在全球范围内,东京和伦敦周围有许多卫星城。卫星城市的功能与中心城市的功能互补和分工,包括居住、工业、制造、文化、教育、旅游等。卫星城市的定位也不同,城市的功能也丰富起来。
“五大新城”建设难点及出路 突破观念桎梏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市人大副主任王镇认为,过去人们常说的“郊区五大新城”,而“郊区”的标志是五大新城发展多年来面临的瓶颈和短板。
“上海长期以来有一个传统观念,那就是叫‘大城市,小郊区’。上海的郊区虽然很大,但是为中心城市空提供配套服务。这种传统观念多年来一直框定着五大新城的发展,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力。”
协同发展“五大新城的高校、小区、企业仅在物理空上接近,在功能上仍缺乏互动性。”
上海“五大新城”的区位特征和发展基础各不相同。上海要科学分析新形势下新城发展的差异。五大新城新的功能定位,既要体现共性和互补性,又要体现个性和特色,实现错位发展,走创新差异化发展之路。
人口集聚2010年后,新城人口增速逐渐放缓,尤其是中心城区外来人口远低于预期,新城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解决这一问题,要扩大人口规模,支持多样化引进平均受教育年限高的高素质劳动人口,引导工程类院校科研资源在城市有序迁移,逐步落实“新城特色”户籍政策。同时,在土地供应方面,上海增加了对5个新城的土地供应。
增加土地供应,让五个新城成为大家买房、居住、工作、就业的重要区域,可以进一步推动它们成为更多人口引进的平台。
产业发展部分新城规划规模过大,早期新城规划开发强度低,未能体现紧凑城市发展理念。大型产业园在交通和配套设施方面与新城没有连接,导致新城功能与空之间隔离,难以实现产城融合。新城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避开房地产行业,积极营造“主导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的稳定产业布局和供给环境。
基础设施配套目前郊区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和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以交通为例,2020年中心城区地铁站点密度为0.43个/km2,郊区仅为0.02个/km2,相差20多倍。
因此,以奉贤新城为例,着力提升交通枢纽能力,打造长三角交通节点,服务上海南部,引领杭州湾枢纽交通网络,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从市级层面研究市郊铁路和国铁的选线和规划预控,加快15号线南延段建设。
制度建设目前区政府的行政权限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方面,自主权太少,前期工作流程长,程序复杂,环节多,节奏慢。其实上海在这方面很有经验。近年来,社会资本投资审批制度改革非常成功,政府投资也可以借鉴。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五大新城的建设将成为连接上海与长三角的重要纽带。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你眼中的2035年上海新城是什么样的?”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