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1s1 zqsg、xswl、nsdd、awsl、u1s1你能看懂几个?
zqsg,xswl,nsdd,awsl,u1s1……
这些像是猫踩到键盘打出来的字母,你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WDX、YM、YYQX、WYB、XZ……
这些像是给幼儿早教英文的字母,你都知道代表的是谁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互联网语言环境下,充斥起各种缩写,三个字的大约是人名,四个字的除了是易烊千玺或迪丽热巴,还有可能是某个成语或惯用语,更长的,那可能真的是打错了。
请将上图中的字母翻译成相应中文
缩写最大的使用人群是饭圈和00后年轻人,且二者有很大的人群重合,所以缩写使用从这两个圈子向外扩张也是极为自然的。
文字的字母缩写时常会让“外人”觉得匪夷所思,像是破译密码。
缩写的构成很多样,也不仅是汉字的拼音缩写,偶尔还会夹杂英文、日文,所以有时候你努力用拼音去猜,怎么也不会猜对。
最简单的是纯拼音缩写——
dbq,意思是对不起,就是拼音首字母的提炼。
稍难一些的是,先中文缩写,再拼音缩写模式——
SK,意思是生快,生日快乐,就是先将生日快乐缩写为生快,再进一步拼音缩写化为:SK。
更进一步是中英夹杂缩写——
“u1s1”,意思是“有一说一”,这里用的是英文字母“u”与“有”的相近发音,而后面的“s”则又来自“说”的拼音缩写。
还有一种比较冷门,不熟悉一种小语种很难理解原由的缩写——
KY,意思是不会察言观色,不会看气氛说话行事的意思,你用中文英文去推测根本无法推测出这层意思,因为它来源于日语——“空気が読めない”。
1. 你是GG还是MM?
许多人认为缩写风气是饭圈和00后带起来的,并不完全对。
其实从互联网在中国开始普及,网友们就从未停止过创造“缩写”。
甚至在“网上冲浪”之前,bp机年代,就已经有许多年轻人使用起数字暗语。例如现在还经常会被用到的“1314”“520”,等等。
待网络普及后,缩写就更加层出不穷,丰富多样。
连圣诞节卖的苹果都印有这两种数字
仅仅是数字已经不能满足网友们的表达欲望。
在数字之外,又增加了拼音缩写。是的,拼音缩写从二十一世纪初就存在了。
例如80后最印象深刻的那句话:你是GG还是MM?
GG=哥哥,MM=妹妹或者美眉。这句话就是问你是男生还是女生。
还有的对话场景可能是:
A:你看我帅吗?
B:帅,蟋蟀的蟀。
A:你7456!我下了,886!
现在看这样的对话实在有些老土又过时,但当时这都是互联网潮流前沿的人才知道的语言体系。
当年人气最高的中文论坛天涯,最流行的标题模式就是“818”,提到明星时也会用各种拼音、数字代替。
fbb=范冰冰、040=林志玲、lyc=李宇春
除了中国互联网语言环境,英语环境也存在各种缩写:
lol:laughing out loud /laugh out loud,大笑
thx:thanks,谢谢
plz:please,请
所以,与其说是饭圈和00后带起的不良风气,不如说这是一直存在于人类语言中的一种现象。
2. 缩写带来的交际收益
语言学家Chomesky提出对语言理论的评价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充分性,一个是简单性。
更有经济学家用“语言经济学”来解释。
语言经济学的原则是:以最小的的认知代价换取最大的交际收益。
美国学者George Zip这样描述人对语言的诉求:人们交际时总是倾向于选择既能满足言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听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的语符。
也就是说,语言简化,其实是根植于大多数人交际时的利益需求。
人类的语言、文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中文,汉字一步一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从文字,进阶到文字表达,如何表达,一直是人类探讨和摸索的问题。
民国时期,推广白话文还是文言文,就曾引起整个中国文坛的大辩论。胡适大力推广白话文,也遭到黄侃等颇有威望的学者的反对。双方各有各的理由,辩论不相上下。
最后辩论出文言文和白话文哪个更优了吗?没有,辩论本就不存在输赢。
白话文更接近大多人的语言体系,于是它被时代选择了罢了。
3. 我们还是在追求身份归属感
至于为何粉圈和00后成为缩写的最广泛使用者,这又与身份需求有关。
语言学家曾提出,假设将10个不同语言体系的人放到一起,他们想要达成互相沟通的目的,有两种方案。
一种是每个人都要学会其他9个人的语言;另一种方案是10个人共同学习一种语言,而这种语言就成为通用语。
第二种方案也就是大多数情况的选择,例如学习英语也是选择的结果。
这个原理放在小圈层里就是会形成某一圈子的“通用语”、“黑话”。例如饭圈提到明星名字都用缩写是怕被人搜到,00后的“NSS”等一些列QQ专用语是因为他们是QQ的庞大使用群体。
与其说是一种文字能力的丧失,不如说是新时代下年轻人的身份利益需求:网络生存需求,沟通需求。
直白来说就是:不说个dbq,怎么和其他网络弄潮儿打成一片?不讲一句xswl,怎么彰显自己的互联网身份?
批判缩写盛行的人是担心语言会逐渐被消亡,认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顺应潮流的创新。
但这也许和白话文和文言文之争一样,无法辩论出谁更正确,唯有让时间来选择。
当年说着“GGMM”的人已经再不好意思打出这句话,网络缩写的诞生是在网络语言环境下的必需品,也是消耗品,总有新的潮流词语讲它替代。而正统的语言体系演变,则是另外一个话题。
4. 最后
放一段同事提供的她朋友发的朋友圈。
这条朋友圈全部是缩写,是一个男生认真立下的目标。他不敢将这句话告诉所有人,但是又想将这份决心表达出来,便打下了这种仿佛乱码一样的缩写。
这种表达非主流吗?失去文字的本意了吗?
这只是一个男生在当时环境下,最适合他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方式给予了他安慰,满足了他的倾诉欲。
每一个语言体系的诞生都有它的原由。
我们有时厌烦缩写,厌烦的不是缩写本身,而是不合时宜、不顾他人感受的乱用、滥用。
文字不是彰显凸显自己某一身份的标签,更不是用来攻击他人的武器。不管文字如何演变,表达情感诉求,达成沟通,才该是它最核心的本质。
网络流行语的新趋势和语言经济原则.朱潇潇.卷宗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经济学原则.刘念.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REI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