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新闻网 首届亚洲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开幕:新媒体倒逼新闻传播改革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30年不变,现在必须改变 新媒体正在戏剧性地改变中国的新闻生态,这也让象牙塔里的新闻学院的院长和教授们感到焦虑 11月30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的首届亚洲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在上海开幕 论坛主题为“新媒体、新亚洲——新闻广播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等22个国家的新闻传播界近百名学者专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为期两天的论坛包括主题演讲和八个分论坛 其中一个分论坛的主题是“新问题环境下亚洲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与合作”。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红;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黄宇;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等多位专家倡导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的转变:新闻传播教育应积极采用社会学转向。论坛上,不少学者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现有的传统新闻传播学教学方法已经落后。上海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许指出:“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30年没有变。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新闻教育,其实是一种封闭的教育,服务于媒体,与社会无关。“现在,新媒体出现后,社会的所有成员都突然连接起来,媒体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只服务于传统媒体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会上,许列举了美国、英国、日本的媒介教学模式,认为西方传播教育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媒介素养教育;二是注重社会学等基础学科的教育;第三,它根据社会变化与时俱进。 他说,现在新闻传播的很多问题已经转向社会学,未来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应该积极采用社会学转向。“这是必然趋势。” 对此,香港浸会大学传播科学学院院长黄宇结合浸会大学正在进行的改革,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应该是教学的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社会有足够的了解。 此外,他指出,浸会大学仍在改变教学方式,“我们现在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他介绍,传播学院目前正在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合作开展“人工智能与媒体”项目,希望通过四年的学习,让学生成长为计算机、媒体、人文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也在经历类似的转型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红在会上列举了学院正在进行的教学实践 “在融合时代,对于新闻教育来说,应该探索更多的微信、H5、VR、无人机等信息技术平台 高晓红说,2016年春节期间,学生们在36小时内制作了7个H5模型,向全国人民致敬 最近结合国内一些重大事件,做了一系列“微表情”,传播效果很好 她认为,日新月异的信息传播不仅改变了媒体行业,也重新定义了教育。“在未来的传播行业,或许纸媒不存在,电视台不存在,但视听元素的传播符号是永恒的 在新闻教育改革方面,上海外国语大学也进行了一系列尝试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在会上强调了正在进行的“多语种国际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她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大多数记者的英语没有问题,但当他们派驻外国记者时,如法国、德国和印度,就没有会说当地语言的记者了。“当时我们认为培养这么多语言是不可能的。新闻人才,但他们可以在多语言部门招聘新闻人才。 陈说,2012年,学院与新华社联合开设了27种语言的多语种新闻专题班。从二年级学生开始,每年挑选40名多语种学生进行为期两年的新闻专业辅修。 “多语班是用英语授课的,所以这些学生的英语和国际新闻的英语一样好,可以用双语报道新闻。 陈说,第一批学生是2015年毕业的,很多人进入了媒体机构,还有一些学生直接读了新闻传播学硕士 新闻传播在发展,新闻教育应该分支。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李惠恩在论坛上发言时表示惊讶。“我看到这个论坛的新闻传播两个专业其实是放在一起的。我从没想过他们如此相似。 李惠恩说他的专业是通信。毕业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后赴密歇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西方的观念中,大学和专业是有区别的,但在中国,新闻和传播确实是结合在一起的。 上海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许在介绍西方媒体教学模式时,也提到中国的新闻传播并不是分开的,而是在英国等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区分是比较严格的。“新闻教育和传播教育很不一样,培养目标也不一样。新闻学教学注重过程和细节,注重内容生产,传播学研究注重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 他认为,新闻与传播的区别也值得中国大学关注 对此,西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主任杨立川在演讲中指出,我们现在正处于媒介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体系的快速扩张和新分化趋势,使得新闻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分支有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我们目前的新闻教育主要是通识教育,主要是教给学生新闻工作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在今天的背景下,媒体需要强大的信息支持,这种通识教育逐渐显示出自身的不足 他认为,在现有新闻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专业新闻教育”,将成为新闻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要求 对于分支新闻教育,杨利川指出,近年来,当新闻为主要内容时,已经扩散到政治、经济、文艺等领域,形成了政治传播、教育传播、文艺传播等。,而新闻学则始终坚持最初的研究对象——新闻媒体 “新闻差异化要研究传播学,自觉开展分支学科 他认为,分支新闻教育应该建立在新闻研究的分支和细分的基础上,研究者应该同时具备新闻和相关学科的视角,并将其有机地整合起来 “比如文艺新闻要研究文艺新闻活动的性质、规律和技巧,法治新闻要研究法治新闻活动的特殊性 杨利川认为,只有这样,新闻教育才能成为新闻教育的一个实质性分支。“这意味着今天的新闻教育应该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分支教育为主体。 据报道,本次论坛结束后,将在亚洲征集新闻传播教学案例集,并出版《亚洲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会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