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情集结号 这名火箭军通信兵不一般!走近无形战场“千里眼、顺风耳”
在火箭军官兵眼中,余是一个对问题有着深刻认识、热爱钻研的“85后”通信兵。他常年站在训练和备战的最前线。从军16年以来,他日复一日地在无形的战场上战斗。
余,火箭军某通信团高级士官。通讯员刘
在连队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成为了单位里拥有独立执勤资格的最快操作号手,多次在军事技能大赛中获得荣誉,逐渐成长为网络管理领域的专家,被火箭军评为“信息通信尖兵”。
近日,杜南军事情报总队走近火箭军某团,探寻隐形战场中“千里眼”“千里眼”的独特技能。火箭军“ICT尖兵”于为何与众不同?
导弹通信先锋
一份“战备清单”和一份“战前信息”
在余文茜所在的火箭军部队,他承担了许多重大任务,履行着作为主力带头、作为“王牌”的“王牌”职责。
于在野外训练场连接卫星设备。通讯员刘
战备意识很强的余文茜手里有一份详细的“战备清单”,他的“战备清单”在每次任务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一次演习中,余作为编组员参加了支援任务。指挥所里有70多个座位在等待,每个座位都有大量的指挥数据。软硬件能否高效运行,直接关系到作战命令、数据等诸多作战文件的传输。
演练开始前,余拿出了自己的“战备清单”,从输入法、压缩软件、浏览器到信息代码和指挥平台,一条条一条地一笔勾销,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他的战备清单不仅能在任务中展现其实力,还能在日常故障排除中得到有效发挥。”火箭军某团贺提到,有一次凌晨1点,办公室网络被切断,余二话没说立即赶到现场。从设备运行到网络连接,从线路节点到应用认证网关服务器,余逐一检查验证,最终确认环路网络通道存在问题。
“通信保障是战斗阵地。平时训练不严格,战时容易吃亏。”余和战友们修复了一夜后,网络恢复了正常。
于工作的部队在执行重大任务“战斗”前,会组织这样一次特殊的活动。一旦部队服从命令,通讯保障就会随之而来。面对镜头,余文茜曾留下这样一句“战前遗言”:保持战场畅通,赢得战斗,支撑底层,舍生取义,不辱使命。
于在一次装备升级轮训中面临挑战。当时军队的信息网络设备全面升级,他所在的单位负责指挥所的信息保障和安全防护,相当于现代战场的“中枢神经”。
一字一码,千军万马,数据关系到战场的成败。打赢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指挥顺畅是前提,时间紧。面对复杂的通信网络系统、全新的运营平台和精良的系统软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是非常困难的。
当房领导犯难时,余文茜站起来,发出“军令状”,保证一个月内完成任务。那段时间,余只要有空就在机房里铆足了劲,反复研究,遇到困难就向专家请教。不到一个月,他就完成了设备调试,率先独立上岗,具备了执勤战备能力。
当年7月,战区按照融入作战、全过程网络化、系统化保障的思路,组织信息网络要素分组联合训练,导演部发布网络病毒,检验部队应对临时飞机的能力。由于系统故障,备份计算机未能在指定的时限内完成特殊处理。
这个时候,如果不上报这台备份失败电脑的情况,不用担心扣分,也不容易被发现;而如实汇报,你可能会失去指尖上的“第一”。余选择了如实汇报情况。虽然该单位在联合演出中失分,但获得了良好的风格。
唯一的“教官”
“活学活用”理论在备战训练中的创新
在全军官兵眼中,余仍然是一位著名的“理论迷”。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学习,唯一的VIP卡就是买书的VIP。居民新华书店成了他经常“打卡”的地方。
余在机房检查网络状态。通讯员刘
大学生士兵梁顺祥从广东沿海城市应征入伍。他是典型的“网生一代”,业余时间经常沉迷于“一人一机一世界”。
与互联网相比,他认为专业和理论学习枯燥乏味,存在阻力。新兵加入公司后,他开始计划“退休倒计时”,整天无精打采,训练总是“半拍慢拍”。
发现这个问题后,余文茜主动俯下身子,告诉梁潇“强军梦”和“个人梦”的关系,教他专业和理论的学习窍门;他广东口音重,普通话不标准。余鼓励他积极参加“理论讲堂”和“篝火讲堂”;他的军事素质不错,是军事体育的小老师。
渐渐地,梁潇找到了通往“梦想之门”的“金钥匙”,从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变成了“阳光战士”,成为了理论学习小组的组长。
理论学习在训练和备战中起什么作用?一年九月,火箭军如期举办了两年一度的高校政治理论教学岗位练兵大赛。参赛选手均为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的专家教授,余受邀担任大赛评委。
这是火箭军第一次邀请士兵担任这个级别比赛的评委。余的雄辩和精辟的评论,使他竖起大拇指,即使是老教授在场。
近年来,他经常去公司、去校园进行理论讲座和辅导,成为基地理论轻骑队唯一的“教官”。
“哪里是好士兵?在我们看来,这个士兵不简单。余文茜能够‘学习和运用’党的创新理论为部队做准备。”火箭军某团政委余俊山介绍,他善用具体事例、详实数据、直观图表,将说理与讲故事、大主题、小切口相结合,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听起来很有趣,学起来很有趣,实现起来也很有趣。
热心“活雷锋”
对自己吝啬,对差生大方
走出军营,余依然是一个仁者。对自己“吝啬”、对贫困学生慷慨大方的余,将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资发放给贫困学生,这些学生在他的月薪发放后会得到补贴。
早在2013年5月,余在休假探亲时,就得知村里有些孩子因贫困失学。他从一个村子走到另一个村子,挨家挨户去了解情况。和妻子商量后,他决定资助五个孩子,直到他们完成学业。从那以后,余萌生了尽力帮助更多贫困学生的想法。
江西井冈山革命老区的贫困女孩曾向涛学习成绩优异。因为家境贫寒,她一度想过辍学。得知此事后,余想尽一切办法为她筹集学费和生活费,邮寄复习资料,并定期写信鼓励她。在他的帮助下,曾向涛去年以616分的成绩被西南交通大学录取。
龙川小学的同学熊,父亲患白血病,妹妹上大学。家庭贫困导致她性格内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得知这一情况后,余专程到学校看望,并与她结成帮扶对子。每学期都给她一定的助学金,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中断过。她经常给她买学习用品,鼓励她自信自强。
随着余的扶贫事迹在军队内外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2013年,在共青团市委的支持下,“余志愿服务队”成立。近年来,余和他的爱心团队创新实践联合帮扶方式,与驻藏、驻黔等少数民族地区部队建立联系点,与当地困境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结成对子。
参军后,余定期去医院无偿献血。至今累计9000毫升,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血量。他还签署协议,自愿加入中国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
年初,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于和他的爱心团队千方百计筹集和捐赠了100套医用隔离衣、50套防护服和2万个口罩。
他家不富裕,爱人没有固定工作,孩子还在上小学,父母都住在农村。他在工作日存钱。他用手机快10年了,手表是几十块钱的电子表。
他的爱人说,余已经很多年没有添新衣服了,一家三口还挤在贷款买的50多平米的房子里。
7年来,余和他的“爱心团队”为贵州、西藏等省区33所学校的2000多名贫困学生送去温暖和爱心,援建37个“爱心书角”,资助28名学生进入大学,帮助102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来自北京的南方记者潘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