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成像 我国三维成像激光雷达获突破
新华社成都5月6日电近期,在我国激光雷达的“眼睛”中,高速运动的远距离物体将不再是二维平面图像,而是以具有深度的三维形式呈现。
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刘波研究员课题组获悉,该课题组在面阵3D成像激光雷达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首次提出了基于双偏振调制技术与自适应距离选通相结合的3D成像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应用光学期刊《IEEE光电技术快报》和《应用光学》上,已申请发明专利。
“如果把激光雷达对物体的成像比作盲人,”刘波说,“传统的单点扫描激光雷达就像用一根手指触摸一个物体,需要多次才能对物体有一个整体印象;面阵3 D成像激光雷达就像一个巨大的手掌,可以快速感知物体。”
据悉,目前业内正在研究的面阵3D成像激光雷达,即“巨掌”,技术路线很多,大多采用APD阵列探测器。由于设备的限制,它不仅分辨率低,而且数据处理流程复杂。同时,国外先进探测器也对中国实施禁运。记者了解到,刘波课题组的新方法采用高灵敏度电子倍增电荷耦合器件作为面阵探测器,采用双通道高速电光偏振调制技术结合自适应距离选通实现三维成像,突破了传统扫描成像激光雷达无法对远距离动态目标成像的局限,克服了使用APD阵列探测器成像分辨率低的缺点。
据刘波介绍,这种方法通过偏振调制光谱将回波光束分成两部分,同时进行成像,只需发射一个激光脉冲就可以完成距离的反演和重建,获得一帧三维图像,具有“闪光”三维成像的能力,能够满足高动态目标的形态识别和三维形态特征分析的需要。
“未来这种雷达在空间应用上,比如空间距离感知和三维形态测量,或者是无人驾驶上,都可以大有作为。”刘博表示,目前还处在原理样机的阶段,整个系统的体积比较大,下一步将着力进行系统的性能完善和小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