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陀族 历史上的沙陀人入主中原,为什么没有遭到汉人的反抗?
五代时期,沙陀人在中原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朝代,在北汉建立了割据王国。特别是著名的子皇石敬堂是一个沙陀人。有人称他为“叛徒”,但他们错了。
传统上,外国人进入中原,受到中原汉人的强烈抵制,但沙陀人顺利进入中原,基本上没有汉人起来反抗。为什么呢?
沙陀人最早生活在今天的新疆地区。《新唐书》上说:“沙陀种在西突厥斯坦的不同地方。”。可见他是属于西突厥斯坦的“楚越部”之一,居住在金地山之阳和“普雷海之东”,因这一带大漠而被称为“沙陀”。
画红圈的地方是沙陀人曾经的游牧之地
沙陀由西突厥楚越部发展而来,沙陀人最大的“姓”叫“朱燮”,朱燮是楚越汉字的另一种音译。
沙陀人和唐朝的关系一直很好。公元808年,沙陀人被吐蕃人镇压。他们从西北迁到唐朝,到达唐朝的北部边境城镇灵州。很快,唐朝就把沙陀人组织成精锐的边防骑兵,称为沙陀军,并迁到了山西太原,归我们时代的河东管辖。之后,部落分散在大同和太原周围。
沙陀人迁徙示意图
沙陀人以前在新疆的时候,主要从事畜牧业,牧马技术很高。沙陀马是唐代的名马,沙陀骑兵在世界上也被称为“强骑”。唐朝末年,沙陀人是唐朝在山西的主要军队之一。他们为唐朝而战,唐朝信任他们。868年帮助唐朝镇压庞勋起义后,沙陀人首领朱燮被唐朝皇室赐国号,取名郭昶,即后唐皇室始祖“李”。李克用是唐末五代著名的晋王,是李的儿子。
沙陀人五代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三个王朝和一个单独的王国。然而,当时的人们并不把他们视为“外国人”,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晚唐时期已经“汉化”了。
首先,唐代沙陀人迁居山西、大同后,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语言。沙陀人是突厥人,母语应该是突厥语。但唐末,沙陀人基本上说汉语,沙陀人中的知识分子也写汉语,与汉人没有什么不同。
后唐时期李的传世画像
其次,沙陀上层贵族基本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改造,在精神上与汉人有所联系。比如唐庄住在李之后,13岁就已经通晓《春秋》等儒家经典。
晚唐阿明皇帝李思远通晓经学。有一次,他召见了自己的儿子秦王李从戎,问他有什么爱好。李丛容说他有空,所以他和儒生讨论儒家经典的重大意义。李思远说,儒家经典有君、臣、父、子之道,这是好事,但要和真正高尚渊博的儒生一起学习。说明他对儒家思想有很好的理解。
第三,沙陀在宋代很快被汉人同化,消失在历史中。在宋以后的史书中,我们基本上没有看到沙陀人的活动,所以在宋人眼里,沙陀人不是“外人”,而是自己的人。五代的历史几乎都是宋朝的人写的。欧阳修的《五代新史》尤其有名。他们写沙陀人的朝代时,基本上没有强调他们的“外来”属性,所以后世一般没有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