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时 全球着名科学家聚首北京纪念“原子时”诞生50周年
中新社北京8月31日电由于“天文时间”到“原子时”的量化变化,时间和频率测量精度跃升了1000多万倍,相当于从几年到几千万年误差一秒,从而保证了神舟与天宫的顺利对接,实现了北斗导航系统的米级定位。原子时50周年学术报告会3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国际计量委员会、美国等国家的著名科学家从第二定义的变化、单位制的变化、量化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各国应对单位制变化的策略和计划等方面,解读了计量从物理到原子的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应用趋势。
人类对时间的认知起源于天文观测。地球每周自转一天,分成86400等份,每份一秒。这是天文秒,天文秒累计的时间尺度就是天文时间。然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并不是恒定的,而是有快有慢,从而导致“一天”和“一秒”的长度不同。
50年前的今天,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采用了秒的新定义,即铯133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跃迁对应约91亿个辐射周期的持续时间。至此,“原子秒”取代了“天文秒”,“原子时”成为人类时间的新掌舵人和测量员空。这是现代计量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正式宣告了量子定义时间时代的到来,也揭开了计量从物理对象向量子转化的新序幕和新征程。
目前,高精度时间频率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卫星导航、通信、电力、交通、金融等。与此同时,网络汽车、单车共享、无人驾驶汽车等互联网经济模式越来越融入到时间和频率测量的要素中,扮演着时间“方向盘”和“领航员”的精准角色。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吴清海在报告会上发表讲话说,作为世界计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和支持计量量子化变革,不断完善中国计量体系,提升国家整体测量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基础性、前沿性计量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获得国际承认的国家校准测量能力跃升到全球第四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钟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锶原子光晶格钟相当于1.3亿年不差一秒,玻尔兹曼常数测量达到国际最好水平,量子化霍尔电阻等基准水平位居国际先进前列,为国际单位制变革做出了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