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日报 厉害!保山日报《山邑"三问"》入围中国新闻奖!
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和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近日在新华网、中国记协网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上发布公示,保山日报社的新闻作品《山邑“三问”》入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和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中国新闻奖每年评选一次,长江韬奋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中国新闻奖自1991年开始评选,至今已评选28届。长江韬奋奖为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精神由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合并而来,至今已评选15届。
《山邑“三问”》入围此殊荣,是保山日报首次获中国新闻奖,创造了保山日报社新的历史,中国新闻奖的荣誉殿堂上了终于镌刻上了我们的精神符号!
山邑“三问”
——施甸县山邑村探索完善“股份合作经济”壮大集体经济纪实
本报记者 李建国
山邑村位于施甸县姚关镇西北,海拔1840米,地形呈喀斯特地貌,是典型的山区村。全村耕地面积2656 亩,林地13100亩,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农户1204户,总人口4093人。五年前的山邑村,还是一个典型的无资金、无资源、无资产的“三无”山区村。许多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只有“386199部队”常年守候在村里。不少家庭干脆夫妻双双把工打,造成了部分田地闲置撂荒。“谁来种地?”“怎么壮大集体经济?”“怎样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面对阻碍发展的这些问题,山邑村党总支采取流转土地、股份合作、“五个清单”的方式,一一破解,交出了“山邑模式”的精彩答卷。
山邑村地势低洼,有两平方公里的湿地,山邑河边的1000多亩水田经常被淹,十种九难收,这是影响村民种植积极性的最大问题。2014年以来,就是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典型山区村落,一个无资金、无资源、无资产的“三无”山区村,村党总支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生态种植养殖业,采取资金入股、混合入股、资产出租等多种方式,破解了长期困扰村民的水淹田难题,还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环境保护后劲增强,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2016年,山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
地谁来种?流转土地,规模经营
近年来,山邑村70%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山邑村水资源丰富、坝子宽、水田多、气候湿润,尤其是村里的“野鸭湖”,素有“滇西小桂林”之美誉。为什么这么好的自然条件富不了民、留不住人?64岁的村党总支书记杨绍武一度十分困惑。
经过不断摸索尝试,山邑村党总支终于从部分农户种植莲藕取得好效益的实践中得到启示:水淹田非常适合种植本地红莲藕,荷叶可制茶,莲蓬可食用,藕塘能养鱼虾,规模种植莲藕还能展现荷塘景色,带动农业观光旅游,实现一举多得。
问题倒逼改革。为帮助村民增收,解决土地闲置问题, 2013年秋收过后,村党总支借助姚关镇打造旅游小镇和万亩荷塘项目的东风,决定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模式,成立山邑村红莲藕种植合作社,把村民的土地流转出来,由合作社集中经营,种植红莲藕,并发展鲫鱼、小龙虾等水产养殖业。
为打消群众顾虑、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村党总支广泛深入群众宣传相关政策和流转土地的好处。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2013年11月,经姚关镇政府担保,山邑村委会从459户村民手中顺利流转出1006亩连片的水田。目前,全村实现土地流转2160亩,土地流转率达84.2%,其中,村集体流转1006亩,本村企业流转416亩,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流转767亩,大户流转33亩,其他生产组织流转130亩。
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向产业大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集中,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单产和效益,实现了农民得实惠、村集体增收的目标。
路怎么走?股份合作,效益分成
在施甸县,当地有一句俗语:“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作为村党总支书记,“无钱办事”曾是杨绍武经常遇到的尴尬事。“村集体没有钱,有很多实际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何谈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村干部说话都没底气,老百姓怎么会服你?”杨绍武说。
如何在发展中壮大集体经济,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山邑村坚持问题导向,抓住“牛鼻子”,利用强基惠农“合作股份”,以多种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找到了突破口。村里通过采取混合入股、项目资金入股、资产出租这三种方式盘活了“沉睡”的资源。
混合入股。村集体以扶贫项目资金77.8万元、农户以每亩水田每年800元的标准折价80.48万元、村干部自筹资金50万元,三方共同入股到施甸县湿地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公司”的模式进行经营,合作社规模化种藕、养鱼、养小龙虾,把产品销售给本村的康汇食品公司。
项目资金入股。整合农业项目资金18万元,以“股份合作”形式入股当地的龙头企业康汇食品有限公司,村集体每年可固定分红1.7万元。
资产出租。从2011年开始,村集体出资28万元修建了20座烤炉房,以每座烤炉每年800的价格,出租给种烟大户,每年收取租金1.6万元。
仅2014年,山邑村集体经济即入账14.3万元,破解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难题。随着种植养殖规模的扩大,山邑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得到稳步增长。2016年,山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不仅如此,2014 年 12 月召开的云南省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现场推进会要求,全省学习推广“山邑模式”。2015年4月,保山市委办、市政府办专门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市大力推广“山邑模式”、全面推进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
集体收益增加了,山邑村将钱更多地投入到村内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借助项目资金注资,实施村容村貌整治、美丽乡村、一事一议等项目,开展制作道路交通标识、架设路灯等,有效改善群众人居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每逢荷花盛开的季节,千亩荷塘的盛景,每天都吸引近2000人前来赏荷、品农家原生态食品。
现在的山邑村,道路整洁,垃圾归池,有的通组道路还种植了松柏,整个村庄看上去清清爽爽。村里还聘请了卫生清理人员,定时清理生活生产垃圾。
山邑村村民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村文艺表演队伍由2支发展到了18支,现在各个自然村都有表演队,昔日沉寂的山村重新焕发了活力。“每到傍晚,我们的坝子里到处是歌声。”山邑村盖打小组的村民李自周说,每天和老伴一起去村头唱歌跳舞成了他的“必修课”。
钱如何用?建章立制,公开透明
山邑村农村经营方式改革的成功经验被外界总结成“山邑模式”,省内外参观学习的人纷至沓来,山邑村从一个“死水塘”蜕变成一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的活镜子。怎样才能让“山邑模式”长期惠及村民,为外界提供可学习、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村党总支一班人深知:只有通过建章立制,规范“股份合作经济”操作程序,做到“公正、公开、公平”,才能擦亮这块金字招牌。
山邑村党总支在开展“股份合作经济”工作中,组建了山邑村宝莲农业开发服务中心,由村级经济实体整合项目资金参股经营专业合作社,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同时,依法依规选举产生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聘请出纳和会计,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合作社章程,确定利益分配和风险防范机制,经济实体不直接参与和干预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和经营,村党总支为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确保了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为了“给村民一个明白,还自己一个清白”,村党总支考虑再三,借助村民监督委员会这个平台,开展“五个清单”理清工作思路,主动接受监督和动员村民参与监督。村“两委”采取自己找、群众帮、上级点的方式,梳理出“五个清单”,其中权力清单79条、责任清单74条、负面清单36条、项目清单22条、问题清单71条,并在工作中严格监督执行“清单”工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原则,村“两委”成员在村中显眼位置晒出岗位职责、村级账务,定期不定期召开党小组长、村民代表、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员参加的议事会议,主动公布村民关心的村务,接受大家的质询和评议,保障了村民在村级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在村级财务工作中,村民监督委员会依托群众代表受理群众诉求、举报和开展日常工作,还结合村情,重点实施建设项目、村财务、民生资金三项监督。针对村民因为自身忙而无法保障长期监督的情况,村民监督委员会推选出村中部分热心公益的老党员、退休干部组成义务监督小组,定期查阅村级三资台账,巡查村内公益事业、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2015年以来,义务监督小组共对18项工程项目实施了现场监督,发现问题后,通过村“两委”向施工方反映,并跟踪问效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为让村民放心和支持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村党总支指导专业合作社创新了“五个一”的监督机制,即:合作社产品产出和资金收入分配情况每天用一条短信发给7个理事会成员;管理人员用一本笔记本每天详细记录经手情况;产品销售到公司用一个规范的三联单对账;会计有一个相关人员签字押印的产品出售公示表;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理事会监事会,汇总通报经营情况。
以理清“五个清单”强化村务监督,山邑村“两委”干事创业的优良作风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有效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同时,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规范村“两委”用权、完善监督保障机制的基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新路子。
“游野鸭湖、品荷叶茶、尝荷叶宴、购土特产”成为山邑村响亮的品牌。该村于2012年被列入最有保护价值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山邑模式”曾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报道。
近年来,保山日报社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让更多普通人成为党报报道的对象、更多百姓关心的话题成为党报报道的主角,使党报的贴近性和亲和力大大增强。报纸版式设计突出地方特色,将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版面奉献给读者,不断提高新闻传播能力和效果。2017年来,保山日报社多件作品获奖。
云南新闻奖作品
一等奖:
《山邑“三问”》
二等奖:
《腾冲市曲石镇公平社区以土地流转促规模特色产业发展系列报道》
三等奖:
《找寻73年,飞越3000公里--抗战英烈刘堃然亲属赴施甸祭拜》
《假如创卫是一场“战斗”》
《保山蓝天,蹒跚前行的民间公益》
云南新闻论文奖
二等奖:
《与时俱进提升品质 巩固阵地赢得读者—报纸副刊的提质之道》
云南报业新闻奖
一等奖:
《家庭医生,打通“医卫”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等奖:
《极边之城盛放文明花——腾冲迈入“全国文明城市”方阵》
《公益全家福 温暖小山村》
《腾冲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云南零的突破》
云南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
一等奖:
《保山蓝天,蹒跚前行的民间公益》
二等奖:
《洪崩河口岸, 中缅边境一条隐秘商道》
三等奖:
《新红花的美好生活》
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
二等奖:
《山邑“三问”》
《公平社区以土地流转促规模特色产业发展系列报道》
《学区房,买还是不买?》
三等奖:
《找寻73年,飞越3000公里--抗战英烈刘堃然亲属赴施甸祭拜》
《升级版“995” 服务更贴心》
《保山“园中园”系列报道》
该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保山新闻网管理,保山新闻网是保山市委市政府管理的第四媒体。关注本账号您将能及时收到保山的新闻资讯。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山新闻网联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