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克的烦恼 《神探夏洛克》特烦恼:粉丝与“官方”的相爱相杀
2016年伊始,有一股飓风从“老雾都”伦敦刮到了“新雾都”北京,在现实空间和赛博空间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股飓风的名字叫做——《神探夏洛克》。事实上,这已经是这部由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电视电影,第四次掀起席卷全球的流行风潮:2010年、2012年、2014年,BBC先后推出三季《神探夏洛克》的电视连续剧,均在世界范围引发了收视狂潮和网络热议,堪称近年来最受追捧的英剧;今年元旦,《神探夏洛克》的新年特别篇在BBC播出,吸引了超过800万观众收看首播,收视率高达34.7%,创造了英国电视历史上年节期间的最高收视率纪录,该特辑随后还以“大电影”的形式在世界各地陆续发行,并于1月4日登陆中国院线,造就了网络在线观看和影院购票观看并行不悖的奇特景观。夏洛克不仅每次推出新系列都风靡全球,而且在过去的五年里一直保持着很高的人气。当然有很多因素使这个系列如此成功,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它与粉丝文化形成了一种相当有趣的互动关系。如果借用一句很多夏洛克粉丝喜欢用的说辞,这种互动关系或许可以称之为“粉丝与官员相爱相杀”。所谓“官方”,在当代流行文化语境中,常被用作一对二元的“粉丝”,指的是某种文化产品的原创者和生产者。然而,在夏洛克,“官方”和“粉丝”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原创者和接受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而是更加密不可分和暧昧不清。
据统计,自1900年以来,根据《夏洛克·霍姆斯历险记》改编的影视剧多达98部;英国广播公司的《夏洛克》是21世纪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改编作品。
《神探夏洛克》=官方名着改编+粉丝同人创作可以说,著名的官方改编和粉丝的粉丝创作构成了夏洛克的两面。一方面,《神探夏洛克》是BBC对阿瑟·柯南·道尔的系列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所做的名着改编。这套最初连载于1887年至1927年的系列小说历经百年而长销不衰,积累了一代又一代的“原着粉”,携带着丰厚的认同经济学价值;与此同时,这套包含4部长篇与56个短篇的侦探小说内容丰富而情节多样,蕴含有可供不同时代的人们放置其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潜在空间,因而成为英美电影电视工业改编翻新的惯常之选。而且,作为一家接受英国政府财政资助的国有公营型广播电视公司,BBC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对英国文学名着进行周而复始的改编重拍,这既是电视工业针对稳定市场需求的商业行为,又是高度自觉的“国家形象工程”和“文化软实力塑造”,而《福尔摩斯探案集》就是其中的一部名着。另一方面,夏洛克可以算是一个粉丝创作。在当代流行文化语境中,所谓“粉丝”,是指随意挪用源文本世界观、角色设定、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的粉丝进行的二次创作。在英语世界里,这种二次创作通常被称为“FanFic & FanArt”。正如《夏洛克》制片人兼编剧steven moffat在新年特稿的开篇亮点中所说,他、另一位联合制片人、编剧马克·加蒂斯以及创作团队的很多核心成员都是《夏洛克·霍姆斯历险记》的忠实粉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夏洛克》就是这些粉丝集体创作的粉丝作品。左边是莫法特,右边是加蒂斯,他也扮演夏洛克的哥哥迈克罗夫特·福尔摩斯。
套用粉丝同人文化自行形成的术语,《神探夏洛克》可以被视为《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一份“AU同人”——也就是“平行世界同人”。它固然沿用了源文本的一些基本设定:伦敦贝克街221B的住址,福尔摩斯的私家侦探身份及其与苏格兰场的微妙关系,福尔摩斯与华生的合租和搭档关系,福尔摩斯与莫里亚蒂的夙敌关系,等等。然而,它又重新设置了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将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从维多利亚时代的“雾都”搬到了21世纪的后现代都市来上演,于是,各方面的角色特征与故事要素都随之发生了整体性的改变。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人物之间的相处方式和情感关系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例如,两位男主角已经从尊重彼此姓氏的老式绅士——“福尔摩斯先生”和“华生先生”——变成了随意称呼自己名字的时髦同性恋朋友——“夏洛克”和“约翰”。剧集的片名是“夏洛克”而不是“福尔摩斯”,实际上呼应了这一变化,标志着剧集新时代的特征,暗示着正是粉丝对粉丝的创作赋予了主人公新时代的情感元素。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动,恐怖主义与反恐行动成为了结构故事的重要背景。华生这位在阿富汗战场负伤的退伍军医,因此由殖民战争的参战者,变为了反恐战争的参战者,第一季第一集的第一个叙事段落,就是关于华生采纳心理医生的建议,试图以更新日志的方式来治疗反恐战争留下的精神创伤。而莫里亚蒂则由一位暗中主导伦敦各种犯罪事件的数学教授,变为了一位热衷于在英国都市制造恐怖爆炸案、并且与国际恐怖组织存在千丝万缕关联的恐怖分子。随着媒体技术的变革,华生发布了福尔摩斯故事的平台,从纸媒《海边杂志》到网络自媒体——他的个人博客;约翰录制的夏洛克也成为了擅长利用互联网信息搜索和GPS智能定位辅助侦查的技术专家或“极客英雄”;智能手机、可移动数据存储器以及其中的数据信息已经成为夏洛克与对手斗争的对象。与时俱进的科技手段与数字化升级的视听语言相匹配,唤起当代观众亲密而熟悉的世俗体验,激起有趣的艺术效果。《夏洛克》的一大特色是创作团队巧妙地运用了数字技术,在精致的镜头画面中加入了大量特效字幕,时而展示手机短信和网络交流,时而展示夏洛克的观察、推理、补脑和吐槽。
随着社会状况的变迁,女性扮演了比过去重要得多的角色。新年特别篇特地借女房东哈德森太太之口,对柯南·道尔的以华生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原着进行了一番饶有趣味的吐槽,在发表于《海滨杂志》的故事中,哈德森太太没有任何台词,仿佛一个纯粹功能性的NPC;而在《神探夏洛克》里,哈德森太太则充满存在感,摇身变成一位有血有肉的重要角色。这条女性地位获得提升的历史脉络,在新年特别篇中成为一条重要的线索,在跨越百年的时空变幻间,华生的妻子玛丽从一位受到忽视与压制的家庭主妇,经由争取权利的女权主义运动,变成一位能够轻易“黑”进英国军事情报局数据库的超级特工;而《神探夏洛克》的自创角色茉莉·琥珀,也从一位遭受严重就业歧视因而不得不女扮男装的医生,变成一位能够为夏洛克提供关键帮助的职场女性。所有这些种类,仅举几例。作为《夏洛克·福尔摩斯历险记》的粉丝,《夏洛克》的主创在“忠实原著”和“同事创作”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张力,让“原著粉”倍感熟悉和耳目一新。同时也为新时代的恋人们设置了许多“可爱点”,从而获得了风靡全球的独特魅力。《神探夏洛克》对粉丝文化的吸收内化再者,作为“原骨灰”,莫法特和加蒂斯深深地嵌入了“福尔摩斯粉丝圈”。他们精通围绕夏洛克·霍姆斯历险记形成的粉丝文化,并在他们的戏剧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和内化了这种粉丝文化。这种吸收内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当属夏洛克与华生、莫里亚蒂、迈克罗夫特等重要男性角色之间基情满满的“Bromance”。BRomance是Brother和Romance的统称,意思是男人之间的浪漫关系;在粤语中,“base”与英语单词“gay”发音相同。因为这种谐音联系,“贱情”常被用来指男人之间的亲密友谊。
虽然《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故事主线是侦探推理,福尔摩斯在原着中也并未与他的搭档、对手或兄长发展出明显的亲密关系;但在“福尔摩斯粉丝圈”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粉丝——尤其是女性粉丝——在进行同人创作的时候,都会极力挖掘福尔摩斯与他身边的人物角色之间的情感潜能,并且在同人文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平行世界中,为这些男性角色设想出各式各样的情感纠葛与亲密关系。粉丝们乐此不疲的同人创作历经数十年的积累与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效应彻底爆发,各个圈子的类似写作汇聚成一场蔚为壮观的“Slash”文化潮流。在英美粉丝圈,对于将同性角色匹配成同性恋情侣的粉丝创作行为,常规的标注方式是用斜线“/”连接人物姓名,如夏洛克/约翰。因此,这种粉丝文化在英语世界里常被称为“懈怠”;在东亚,这种文化被称为“爱美癖”和“BL”,而热爱这种爱美癖文化的女粉丝则称自己为“腐女”。
《神探夏洛克》高度内化了这种“Slash”文化,通过主角之间的暧昧互动、多位配角的暗示烘托,以及“故意卖腐”的摄影和剪辑,恰到好处地渲染了夏洛克与约翰之间非同寻常的男性情谊;《神探夏洛克》还将莫里亚蒂塑造为昭然若揭的男同性恋者,在夏洛克与他的这位夙敌之间制造了“相爱相杀”的情欲张力;《神探夏洛克》还对福尔摩斯兄弟的情感纠葛进行了深入的刻画,打造出一对既“虐心”又“有爱”的“兄弟CP”。此外,在夏洛克与女性角色之间,《神探夏洛克》也延伸出好几条情感脉络,不仅是将原着中的歌剧演员艾琳·阿德勒改写为一位气场强大的SM女王,在她与夏洛克之间发展出一段惺惺相惜而又“相爱相杀”的情感经历,而且还为原着中并不存在的自创角色茉莉演绎出一份令人唏嘘的单恋情感。在此基础上,《神探夏洛克》建立了夏洛克-玛丽-约翰、夏洛克-艾琳-约翰、夏洛克-莫里亚蒂-约翰等多组三角关系,从而将耽美/言情的线索与推理破案的线索交织缠绕在一起,将夏洛克不仅打造为一位特立独行的侦探片英雄,而且塑造为一位聪明而性感——正如艾琳所言:“Smart is the new sexy!”——的爱情剧“男神”。这样的叙事方式与人物塑造,令《神探夏洛克》对“推理迷”群体与“腐女”群体同时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作为《夏洛克·福尔摩斯历险记》的忠实粉丝,《夏洛克》的创作者不仅擅长“卖腐”,还精通“打梗”。所谓“把玩梗”,是指大众文化典故的创造性运用,夏洛克在《夏洛克·福尔摩斯探案》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梗。比如夏洛克·福尔摩斯的经典形象就是手里拿着烟斗抽烟。然而,由于英国政府近年来出台的禁烟令,新时代的侦探夏洛克不得不戒烟,只能用尼古丁贴片来缓解烟瘾。在这里,“夏洛克”不仅用尼古丁贴纸向“原梗”致敬,还让“原粉”产生一种既相似又不同、既亲切又陌生的新鲜感;而且,夏洛克作为“非盟同事”,成功地将夏洛克的戒烟和抽烟变成了表达人物情感的有力手段。在第二季的第一集中,夏洛克的吸烟行为一度被以独特的方式描绘出来,用来表现夏洛克因为艾琳的死而遭受的巨大心理打击。《夏洛克》的导演利用窗格作为“框架中的框架”,借助框架的切割和人物的视线,引导观众对香烟的视觉关注。通过长期吸烟者长时间第一次吸烟,观众可以感知到假装冷静的夏洛克内心的巨大悲痛。
作为资深的粉丝,《神探夏洛克》的主创还在剧作中引入了很多“福学”的研究成果。正如《红楼梦》在中国形成了一门源远流长的“红学”,《福尔摩斯探案集》也在英美世界形成了一门规模庞大的“福学”,粉丝们作为“过度的消费者”,对原着的主线、支线情节和各种各样的细节进行了过度的解读与阐释,他们或是以天马行空的同人想象,或是通过严谨细致的“福学”研究,费尽心思地对原着的诸多空白加以填补。例如,约翰·华生在原着中只展现了first name和family name,却缺失了middle name,读者所能了解到的唯有其首字母“H”,那么,华生的中间名究竟是什么?——这个原着遗留的空白,就成为“福学”研究者为之争论不休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数不胜数的“研究成果”中,一个获得较广泛认可的是“H”指代“Hamish”,《神探夏洛克》就采纳了这种说法。在第二季第一集中,当华生试图打断夏洛克与艾琳用智力进行的调情时,他就略显笨拙地插科打诨道:“我的中间名是哈密什,如果你们想给孩子取名字的话……”而在第三季第二集中,“哈密什”这个“福尔摩斯粉丝圈”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化作剧情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了夏洛克推理破案的关键线索。从很多方面来看,《夏洛克》可以说是吸收了内化了“福尔摩斯粉丝圈”的粉丝文化,但它不同于一般的非商业粉丝作品,它也是一种“官方制作”的文化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夏洛克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新的源文本,由此衍生出了一个新的粉丝圈——“沈霞粉丝圈”。《夏洛克》的创作者一直关注着这个新的粉丝圈,并在他的剧作中有意识地与这个圈子的粉丝文化互动。例如,《夏洛克》第二季以夏洛克跳楼自杀而告终。从第二季播出到第三季最终出版的两年间,无数“沈霞粉”写下了大量的分析文章和粉丝小说,沿着不同的路径仔细阅读源文本的伏笔,对夏洛克是如何活下来的进行了无尽的猜想。这些猜想几乎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让编剧几乎不可能给出新的想法。面对樊凡文化带来的挑战,《夏洛克》的创作者并没有以独特、正确的权威正解进行回复,而是选择将第三季第一集“沈霞粉丝圈”中已经存在的三种解读版本内化为宅男粉丝的中性猜想、腐女粉丝的审美猜想、推理爱好者的严谨猜想的代表,成为该剧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这些解释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三种。《夏洛克大侦探》以“黑到粉”的安德森为狂热粉丝的代言人,用嘴对夏洛克本人提供的疑似“官方”版本进行质疑和吐槽,从而通过自我反讽维持了该剧的开放性及其与粉丝文化的对话关系。夏洛克的崇拜者戴着和夏洛克一样的帽子,用手机在社交媒体上交换关于夏洛克的信息。——夏洛克的这一幕是粉丝文化的生动写照。
在《神探夏洛克》这里,“官方”与“粉丝”犹如一对“相爱相杀”的CP:他们既是命中注定的对手,又是形影相随的伴侣。而在官方文化与粉丝文化的互渗互动上,《神探夏洛克》固然格外突出,但却绝不会是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