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爷的幸福生活 一家三代农民的“幸福观”变迁
一个家庭三代农民“幸福观”的变迁
隆冬的冀南平原,麦田沉睡。一台大功率深耕机在一排排苹果树下缓缓行走,身后滚出一层层“泥花”。“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如果你不愚弄它,它会给你回报。土层下30厘米完全被菌肥掩埋,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53岁的赵国强眯着眼睛,欣赏着眼前的果树,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不远处,赵国强的父亲赵双喜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了地面。他看了一眼果树和他自信的儿子,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几年前,他想都没想。儿子从地里淘出了“金子”,他不接受大学毕业的孙女赵硕英。他继承了几代人的事业,成为了一名新的职业农民。
赵国强在河北省南河县合阳镇新爱村的一个传统农家长大。从他的记忆中,他的祖父和父亲每天都在贪婪地争夺土地。即使你努力工作,家庭生活仍然很紧张。
如何从地里种出更多的粮食,成了赵家最重要的问题。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到了冀南这个小县城。
80年代初,村里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赵家分到18亩地。虽然有更多的土地,但耕作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买拖拉机!”赵双喜的决定不亚于在家里投下一颗炸弹。
“吃不饱就买?”他的妻子孙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赵双喜没有退让,一个个做着自己的工作。他说:“当时我硬着头皮,和邻居借了14户,补了2700元。”
村里的第一台拖拉机被买回来了。它是大红色的,整个村庄都沸腾了。有了拖拉机,赵的家庭就更强大了。那一年,赵双喜不仅自己种田,还帮村民种。农闲时节,赵双喜用拖拉机拉石头、运灰、运输。很快,购买拖拉机的费用又回来了,并且得到了回报。赵双喜说,那时候吃饱了才是最大的幸福。
头脑灵活、有祖传厨艺的赵国强,并没有像父亲一样在这片土地上转来转去,而是开了一家餐馆和一家加油站,生活过得很滋润。
2006年8月,赵国强接受了胃肿瘤手术。在北京住院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养生和有机食品。
回来后,自己家和租邻居家的都种上了有机蔬菜,他每天都去田里转转。“如果有一天你不去地面,你会感到不安。”他说。
2012年春,邢台市委统战部组织对台省现代农业进行检查,赵国强荣幸入选。台湾之行让赵国强大开眼界。“家庭农场、立体环保种植法、种植循环型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他说,他没想到能够这样做。
他要大吵一架。从台湾省回来后,他开始研究现代农业和相关的农业政策,并开始建立家庭农场。
“当时家人朋友一致反对,认为旱作农业投资大,回报慢,或者说稳定。”赵国强说:“甚至有村民说我开餐馆赚了几个钱,所以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但是赵国强只相信一个词:如果他努力工作,幼苗可以在石头的裂缝中生长。2012年底,他在村里承包了200亩流转土地,在南河县建立了第一个家庭农场,种植果树和有机蔬菜,还饲养了散养鸡、鸭、猪。
赵国强说现在健康饮食是幸福的。
“去年9月又承包了800亩地,年收入100万元不成问题。”赵国强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名人和有能力的人,许多人来学习它。忙碌的赵国强只有一句话:“是改革开放后的好政策,让我的‘泥腿’从土壤里种下了‘金子’。”
除了种好地,他还注册成立了河北闫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还注册了木活通明农产品商标。
今年冬天过后,已经成为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赵硕英,经常往返于北京和南河县之间。“我在北京的一家公司学习在线业务。现在,线上销售和线下体验已经成为公司的运营模式。”她说,她重新规划设计了农场,产品获得多项国家和地方质量认证,为品牌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特色农产品销售开辟了“最后一公里”。
“明年,我们将继续扩大规模,形成以养殖业为基础的观光、休闲、采摘、旅游的综合发展模式。通过标准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产业将繁荣起来,促进乡村振兴。”赵硕英描绘的是未来。“和村民一起享受幸福的新生活,我觉得最幸福!”
新华社石家庄12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