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总书记这篇文章 让我们读懂全面依法治国
法律的终结就是规则的终结。在2019年第四期《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文章系统深入地阐释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重要问题,是指导我们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力“思想指南”。让我们学习、梳理、理解总书记的文章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刻含义。
什么是中央全面治国委员会?
看完全文,季峻首先注意到,这篇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24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决定成立全面依法治国中央委员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这样的机构。目的是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通过查阅资料,冀发现,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成立全面依法治国中央委员会”有详细指示。
关于全面依法治国中央委员会成立的背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为加强党中央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领导的全面依法治国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好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成立了全面依法治国中央委员会,负责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统筹推进、监督实施。
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统筹协调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和难题,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学习笔记》注:
依法治国有多重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总结说:“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国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国之道。我们必须善于运用法治和法治来治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治国的基本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全面坚持依法治国”被明确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展望未来,到2035年,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中央委员会的成立,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建设法治国家的新征程。
为什么要成立全面依法治国中央委员会?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作为党的历史上设立的第一个机构,意义重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一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需要。
《学习笔记》注: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明确要求。“成立这个委员会,是为了完善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党中央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领导,更加有力地推动党中央工作。决策和执行。”
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只有“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人心。”中央全面治国委员会的成立,是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制化的体现。
第二,这是研究解决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和难题,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学习笔记》注: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问题和现状时郑重指出,“当前,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法治领域改革面临许多难啃的硬骨头,亟需从党中央层面加强统筹协调。”
那么,如何啃下法治改革的“硬骨头”?总书记提出了三点要求:
1 .坚持以法治为导向。对此,习近平列举了去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尖锐指出“立法“放水”执法“弃养”导致祁连山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有些地方还存在‘发展必须上去,法治必须搞’的误区。”因此,“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必须坚持以法治为统领。”
2.党的基础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对执法乱象、不作为、司法不公的意见比较集中,一定是我们实施法治的着力点和着力点。”习近平的话铿锵有力!对那些执法乱象、不作为事件深层次原因的分析,恰恰是“司法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侦查权、检察权、司法权、行政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3.中国要走向世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分析世界趋势,既要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又要在处理复杂国际事务时“拿起法律武器,占领法治制高点,敢于对破坏者、作秀者说不”。
第三,这是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法律保障。
《学习笔记》注:
这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分析了古今中外法治兴衰与文明演进的关系。他深刻地总结道: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法治繁荣,法治强大。”
“从中国古代来看,所有的盛世都是法制相对健全的时期。”
“我们党执政60多年,但法治始终坚定不移,从‘五四宪法’到不久前新修订的宪法;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们党越来越认识到治国离不开法治。”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障,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要充分发挥法治固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
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文章最后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路径、工作布局和重点任务。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
第一,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四,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五,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第六,坚持依宪治国。
七是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八是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九是坚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律工作队伍。
十是坚持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长期坚持这“十个坚持”,不断丰富和发展。
《学习笔记》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社会主义法治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依法治国是治国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法治使国家繁荣,法治使国家混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繁荣,什么时候和平安宁;什么时候无视法治,放松法治,什么时候抱怨国家乱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目标。”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善。面向未来,也要看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法治中国,不仅需要党的坚强领导,更需要亿万人民共同参与。
源头活水,方能成就大河奔流。“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在新征程上,我们将共同守护脚下的“法治基石”和头顶的“道德星空”,用实干谱写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壮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