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鹤凌 爱国诗人的民族情怀——马鹤凌《东下中流口占》赏析
正文/李畅空
《诗词》样报诗歌样本报
该大潮百尺荡,逆风而战尤为嚣张。
回望山城,断肠人在巴陵桥!
:一般指标准。过分傲慢的:格外引人注目的;流血:还在哭。杜甫《祭故国于清河府》公文:“不见君子,水不流。泄寒谷,吞贼。”巴陵桥:巴桥。据《三福黄图桥》:灞桥是长安城东的一座跨水桥。在古代,到这座桥送客有送别的习惯。
马鹤凌,湖南湘潭人,爱国诗人,才真旺姆全之父。从小在家里长大,早年当过蒋介石的保镖,后来又在蒋经国的“救亡团”工作。1948年随国民党赴台湾省,任国民党中央考试纪律委员会副主任。退休后,他辗转海内外,与志同道合的人组织了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协会,召开了第八届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大会。他的骨灰题有两句话:“化独立为统一,全面振兴中华”,“扶强扶弱,共同走向大同”。他在遗嘱中还表达了“希望我的儿子英玖能追随他的志向,及时全力以赴”的殷切期望。
马鹤凌先生马鹤凌先生
这首诗是诗人加入青年军后离开山城参战时写的。抗日战争后期,中国驻印部队和远征军人手不足。为了弥补军事资源的不足,提高军事资源的质量,国民党政权在国统区发起了“知识青年参军运动”。蒋介石特意命令蒋经国和蒋纬国到远征军服役。一些国民党和政府官员也带头送孩子参军。在中国历史上空的规模之前,曾有过一波知识青年。“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队”的口号在国统区到处响,并据此编制,抗日战争结束后,青年军宣布解散。诗词开篇好:“造船在大潮中荡”,“造船”指军舰,楼主下船。意思是诗人1944年冬参加青年军后,1945年春到三峡前线抗日,所以下到东方;“百尺”级坚固建筑船的威严;“铛大潮”,一个“铛”字,道出了诗人外出时内心的躁动;接下来,诗人写道:“战斗在风中格外嚣张”,这很自然,既生动又动情;然后诗人的文笔就变了:“回望山城,他又落泪了”,写的是诗人对山城的不情愿。是的,不仅有战友和同胞,还有新婚妻子。诗人怎能不“再落泪”?!“灞陵桥断肠人”的结语,让诗歌有了美好的意境。“断肠人”指的是诗人的妻子秦厚修。在新的婚宴上,为了国家的正义,丈夫不得不奔赴前线抗击日本。她在《你会去哪里》的时候,怎么能不独立于《巴陵桥》而“心碎”呢?
这首诗情感真挚深沉,语言自然朴实。前两行侧重写山水,意境开阔浑厚;结的重点是抒情,让人感动。全诗情景交融,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赴战沥泪”的画面。
乙
当胡骑马到蜀山时,成都一度失去了欢乐。
书生毕竟知生死,十万人也有胆量离开玉关!
马鹤凌与儿子马英九在一起马鹤凌和他的儿子才真旺姆·全在一起
胡琦:胡琦指敌军骑兵。成都是指成都。李白《难蜀道》:“丝城虽美,吾愿速归”。pixiu:勇敢的军队的隐喻。《金雄元传》:“忧生者为先锋。”1944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为了挽救其在南阳的败局,日本侵略者从1944年4月开始发动了旨在打通中国东北至越南“大陆交通线”的行动,并沿着豫湘桂的长驱直入,于12月初打到贵州独山,制造了震动全国的“黔南事变”。他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奸淫掳掠,犯下种种罪行。仅独山县就有近2万人遇难,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激起黔南各族人民和爱国官兵同舟共济,很快被向东击溃至湖南邵阳、常德。从文字上看,这首诗写于这一时期。
诗的开头,就给人一种危机感:“胡琦驱兵至庐山”,“胡琦”原指敌骑兵,此处指日军;“长驱直入”,《战国策·颜策二》:“轻死而锐兵,长驱直入国”,暗示敌势不可挡之势;“到蜀山”是指日军打击贵州省独山县,实现其“一号战役”的战略目标。“成都一旦失乐”,“成都”指的是成都,陆游的《梅花绝句》:“我走到晋城城西,为梅花醉。二十里香,青羊宫至浣花溪”。在敌人压迫的威胁下,昔日的大后方成都也“一度失去了欢乐”,给人一种窒息感。第三句自然“转”,以民族存亡之危与诗人本人相连:“书生终归知生死”,没错,是该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时候了;结尾一句“十万”充满了自豪。“十万”是指1944年9月16日,国民政府号召青年学生参军:“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部队”,于是组织了十万学生青年部队;“勇者”,原本指的是勇敢的部队,这里应该指的是青年军;《出玉关》源于“班超掷笔如山,封千里以待玉关”的典故,表现了诗人急于建功立业,杀敌报国之心。
诗人马鹤凌先生一生忧国忧民。他不仅为国家主权和独立而战,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活动,赴台后追求中国和平统一,令人钦佩。作为大三学生,我只能向老公深深鞠躬以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