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射箭 弓箭瞄不准、射不死 还易消耗 为何却是古代打仗的第一选择
作为远程武器,弓箭的操作难度要比枪械大得多。
枪械操作简单,任何智商和机动性正常的人,经过简单的训练就可以使用。
但是弓箭就不一样了,不长期练习很难有什么效果。
最让人沮丧的是,长期的练习未必能让你成为射箭高手,因为它对视力、臂力、天赋的要求都很高,这是努力无法达到的。
历史上只有极少数弓箭手的技术好到了名副其实的地步。
春秋时期楚国的杨,西汉初年的飞将李广,自诩拿着矛和弓就能和战无不胜的。
还有《三国演义》中射戟于辕门的吕布,《水浒传》中经常被用作狙击手的小李华光荣。
很多弓箭手根本无法瞄准,或者没有击中要害。敌人拔出长箭是英雄,己方白白损失一箭。
既然如此,为什么弓箭是古代很多战争的首选?
首先要知道弓箭是最早的远程攻击武器。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没有更好的替代品,弓箭只能一直改进。
中国使用箭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神话时代。后羿射日的传说一直很流行,这也是关于弓箭威力最有效的广告。
当然,神话就是神话,不足为信。但神话也是对古人自身生产生活的描述和升华。只有当他们使用箭头时,他们才能用箭头创造英雄。
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开始使用弓箭。当时箭很简单。用树棍或竹竿,切成一定长度的箭杆,一端削尖。
原始弓箭的主要作用不是在战场上使用,而是成为原始人杀死猎物的利器。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前面有一只兔子或山羊拼命逃跑,但原始人追不上,扔石头,瞄准太低打不中。回来琢磨的时候,就用木棍或者竹竿把它砍成了箭。
下一次,它们捕捉兔子和山羊的几率更高,敢于躲在远处挑战更大的猎物,比如老虎和豹子。
当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时,使用弓箭。远距离快速杀伤敌人,使敌人难以防守,自身安全得到保障。先用弓箭杀一波,再近距离打一场,太棒了。
可以说,所有的远程武器,包括热武器时代的枪械和大炮,都是基于这一原理发展起来的。
俗话说,只要不是新的,管用的,弓箭就能满足远程击伤敌人的功能,所以不会被消灭。况且冷兵器时代没有完全不同的替代品,但一直在进步。
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石头、骨头、蛤蜊制成的箭头,即箭,加强了弓箭的杀伤力。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最早出土商代早期青铜镞,风格为“两翼脊”,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汉代以后,铜钹开始过渡到铁钹,有“三翼”或“四棱”。
四川省新范县牧马山出土的东汉铁钹呈扁而尖的三角形,适于锻造,杀伤力强。这种形制也为后世长期使用的殿钢钹所继承。《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弓箭应该就是这种风格。
其次,古代强调的是人们的海上战术,弓箭手的精准度并不是很高。
在古代,有一些人射箭技术很好。据《史记》记载,汉代名将李广在射箭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住在右北平时,经常去山里用弓箭猎杀恶虎。有一次他被老虎抓伤,他设法逃了一定的距离,然后转身开枪打死了老虎。他非常勇敢。
《水浒传》中的华容也擅长射箭。他有百步穿杨的本领,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小李广”。
像他们这样的人多吗?肯定不多,不然也不值得写这么多。
但是在古代战场上,没有必要达到他们的水平。
在中国古代,动员的军队都是以“万人”为基础的,尤其是战国时期,双方打了几万、几十万的大规模战争,更是无处不在。
比如长平之战,秦、赵各派兵四十多万,打仗的时候都挤在街对面。这时,他们还在谈论准确性。只要力量足够,他们闭着眼睛开枪就能杀死敌人。
综合各种因素,弓箭是古代最适合大规模配置的远程武器。
古代十八般兵器通常指刀、枪、剑、戟、斧、钹、钩、叉、鞭、锤、锤、剑、刀、棒、矛、钯,无一为远程兵器。
可见远程武器很少。很长一段时间,古代只有弓箭及其变体弩,然后才有攻城锤、弹弓、弹弓等。
但是这三种武器都是专门为攻城而设计的,价格极其昂贵,而且笨重,难以移动。给他们配备个人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弓箭又轻又轻,成本远低于攻城器械,适合大规模装备。
的确,箭一射就没了,很难回收。剑、矛、戟等近战武器可以反复使用。但是近战武器再耐用,也代替不了远程武器,就像弓箭代替不了剑和枪一样。两者功能不同,无法比较。
而且造一把好的战刀也不便宜。一支箭值多少钱?训练有素的弓箭部队几乎可以决定战争局势,而箭的成本与战争结果相比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