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诊疗平台 智能防控远程诊疗:中国系统助力全球战“疫”
远程诊疗智能防控:中国系统助力全球战“疫”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电受国务院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派遣,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教授率由清华大学和中国医师协会组成的国家远程医疗团队赴湖北工作组帮扶武汉近一个月。15日下午,他通过线上视频连线远程接受媒体采访,介绍了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服务在疫情防控方面的研发进展,以及相关系统产品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
人工智能:紧急研发一批智能疫情防控系统
董家鸿表示,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由北京清华长庚纪念医院临床医学专家和清华大学各科室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专家组成了8个研究组。鼠年首日以来,研发提速,创新研发部署了一批人工智能技术产品。根据新冠肺炎居民个人感染自测评估系统,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回答和设计问卷,系统程序可以智能分析和评估人们的感染风险,并提供是否就医的建议。
社区智能疫情防控系统通过对社区人群进行自测评估后,自动上报网格工作人员和社区中心终端,利用这样的智能手段实现对整个社区人群的疫情动态监测。
开发智能门诊预检分诊系统,避免人群聚集和交叉感染。该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根据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流。
通过导入患者症状、流行病学史、CT影像等数据,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可在10秒内做出诊断,3万余例诊断准确率达到98%。
隔离病房移动生理指标监测系统可以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电图、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减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接触和暴露,从而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隔离地区康复人群人工智能监测系统可以为整个康复人群提供高效、准确的监测服务。目前,已为95个隔离区的11000多名康复患者提供了面向全人群的精准服务。
此外,隔离病房机器人、核酸检测咽拭子采集机器人等人工智能设备研发已部署到一线医院进行临床检测。
远程诊疗:突破多项硬核技术实现“身临其境”
董家鸿指出,团队开发的远程协同诊疗系统平台克服了海量病例信息传输困难、现场端与远程端延时、一线医学画面清晰度还原不佳等问题。,并使远程诊疗专家感到“身临其境”。
为了实现远程诊疗的“身临其境”效果,R&D团队至少自主创新突破了三大关键技术:一是数据压缩技术,从前线传输到后方远端的数据量非常大,数据压缩技术可以保证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快速顺畅地传递;二是图像增强技术,保证远程图像清晰还原,一线直播图像清晰显示;三是视频图像冻结技术,使远程专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冻结实时视频图像,进行标记,并与一线医生充分互动,指导和指导手术。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的董家鸿院士表示,在战争“疫情”期间,中国医师协会组织了来自40多个分支机构的近万名专家志愿者参与远程诊疗,利用远程协同诊疗系统平台实现全国各地与湖北武汉的无缝衔接,提供多学科、高效的会诊,在疫情患者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说,远程协同诊疗系统平台已部署到武汉多家定点医院,并在全国组织了多次危重病例远程会诊。16日,雷神山医院还组织了跨国多学科专家会诊,北京、上海、美国、澳大利亚的专家利用远程协同诊疗系统平台进行远程会诊。
国际共享:中国体系助力全球战“疫”
针对当前全球疫情的蔓延和肆虐趋势,董家鸿院士团队将自主创新开发疫情防控人工智能系统和远程诊疗系统,全部由国际社会免费共享应用,高科技中国系统助力全球抗疫战争。
董家鸿介绍,新冠肺炎的感染自测评估系统通过互联网公开发布,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从互联网下载使用。目前,该系统已经翻译并提供了英语、日语、韩语、波斯语和意大利语五种语言版本,未来将根据需要翻译并提供相应的语言版本。据两周前的统计,20个国家有超过1000万人下载并使用了这款自测测评软件。
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诊断系统是基于中国数千名确诊患者的数据,通过克服特殊算法、病灶范围立体量化等关键技术而开发的。该系统已在韩国和美国共享。
他强调,R&D团队积极将中国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疫情防控系统、远程诊疗平台等这些高科技产品解决方案分享给世界上任何一个有需要的国家。在向世界输出中国系统的同时,R&D团队愿意在技术层面共同开展合作R&D,并根据所在国的具体国情,为中国系统的国产化做出贡献。这些国际分享和合作是“自由和无偿的自愿行动”。
董家鸿认为,经过疫情的“大考”,中国的防治经验对国际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虽然有些国家可能无法实施封城措施,但国际社会可以借鉴和采纳建设收容医院、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以及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治疗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