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论坛 阿尔泰乌梁海七旗
1754年,理藩院编阿尔泰乌梁海部落为七旗,设副都统一人。1763年分为左右二翼:左翼四旗,右翼三旗。1907年,阿尔泰乌梁海由科布多划出,属阿尔泰。民国时期直接称其为乌梁海七旗。1919年阿尔泰并入新疆,改为阿山道。阿尔泰乌梁海七旗大约在盛世才时期撤销。
关于七旗的建制,《嘉庆一统志》、《清史稿》等常见史书的记载大致相同:
阿尔泰乌梁海左右二翼,共七旗
左翼副都统旗一、散秩大臣旗一、总管旗二
右翼散秩大臣旗一、总管旗二
可见,清代阿尔泰乌梁海七旗都是内属的总管旗,不设札萨克。七旗的名称,各书语焉不详。既非以地方、部族、姓氏命名,也不以军队的前中后左右命名,仅以管旗官员的官职相称。查乾嘉两朝《大清会典》、光绪《大清会典事例》、《皇朝通志》、《藩部要略》、《蒙古游牧记》等书,均不载阿尔泰乌梁海七旗之名。甚至清末统管阿尔泰乌梁海的科布多参赞大臣连魁在奏折中也称之为“阿勒台山之乌梁海左翼散秩大臣一旗、副都统一旗、总管二旗,右翼散秩大臣一旗、总管二旗”,似乎当时人们已对四个总管旗的汉文名称不甚了了,或者在清代根本就没有正式的汉文名称。
民国时期,官方出版的一些行政区域表中仍然沿用左翼四旗、右翼三旗的模糊说法;乌梁海右翼三旗:巴林贝子旗、冬库尔旗、阔库门恰克旗。
采用这一说法文章主要有二:
1. 吐娜《近现代阿勒泰乌梁海社会历史略述》,发布在青城驿站的网刊《卫拉特通讯》
2. 《抗战前的民国行政区域表》,称其来源为1982年台湾《辞海》附表
左翼:
太文贝子旗
6苏木,即阿合苏木,奥尔次克苏木,土默特苏木、郭恩茨嘎苏木,乌梁海苏木,桑苏木。清时,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汗德尕河流域,他们讲蒙古语,是现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乡阿尔泰山乌梁海人主要组成部分。
麦林旗
4苏木,名称不详,当时主要分布在克兰河流域,他们讲蒙古语,现在分布在外蒙。察干索颜旗
2个苏木,即木尔古特苏木、特凌古特苏木,主要分布在今阿勒泰切木尔切克乡,讲图瓦语。大部迁移在外蒙。有少许部分在今阿勒泰切木尔切克乡。
哈喇索颜旗
4苏木,即辉特苏木、夏那嘎齐苏木、哈拉撒勒苏木、哈特特须苏木,当时主要分布在布尔津河和禾木河一带,讲图瓦语,是现在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蒙古乡的图瓦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右翼:
巴伦贝子旗
四苏木,即阿合苏木、奥尔次克苏木、色尔瓦苏木、明嘎特苏木,当时主要分布于大、小青河流域,讲蒙古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分布在青河县德阿热勒乡。冬库尔旗
3苏木,名称不详,当时主要分布在可可托海一带,讲蒙古语。现在其大部分分布在外蒙。阔库木恰克旗
四苏木,厄尔格特苏木、佳格都瓦苏木、匈古尔苏木、魁克苏木,主要分布在可可托海一带,讲图瓦语,现在大多分布在哈巴河县的铁列克乡白哈巴村。富蕴县铁买克乡,阿勒泰市的阿拉哈克乡有少部分。
阿尔泰乌梁海各旗既已为札萨克旗,故民间称之为贝子旗是可能的。上述说法见于《乌梁海语和图瓦语的差别》等文。也见于《近现代阿勒泰乌梁海社会历史略述》中。《乌梁海语和图瓦语的差别》以及各论坛其他文章中还详述了七旗所辖之苏木,各旗译名略有不同,可能来自《阿勒泰地区志》之类的新地方志。但这种俗称与正式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各文章均未说明,也未见扫描版的可靠原始文献。
注:阿勒泰乌梁海部,在1933年马仲英的暴乱制造的民族仇杀中,许多人逃到蒙古国,还有很多人死于战乱,留下那部分人的生活在今阿勒泰市以及青河县、布尔津县等县。原先的7旗中的麦林旗、冬库尔旗全部迁居外蒙。。目前,在新疆约有五千阿勒泰乌梁海人,他们生活在今阿勒泰市、布尔津县、青河县等。生活在布尔津县喀纳斯的是图瓦人,说图瓦语。生活在青河县和阿勒泰市汉德尕特乡的是阿尔泰山乌梁海人,人数大约1000余人,他们还保持着过去乌梁海部落的一些传统习俗。他们的乌梁海方言属于蒙古语,但一般蒙古语有一些区别。
根据上述材料,民初阿尔泰乌梁海七旗的名称似乎已可定论,唯须验证1982年台版《辞海》附表及其出处。太文贝子旗等名称,可能是当地史志工作者从图瓦语或蒙古语音译而来。至于清代阿尔泰乌梁海七旗,我倾向于没有正式的汉文旗名,从乾隆年间就一直沿用副都统旗、散秩大臣旗、总管旗的称呼。
合作/投稿/
识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