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城记 黄焕:武汉规划师的寻城记
摄影+文学《2020摄影日记》项目,向最广泛的公众征集2020年1月至4月拍摄的代表性图片和文字,呈现这段特殊心路历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创作者,用摄影、文学、艺术的方式记录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生活现场、家庭经历、真实思考,在当下及未来的时空中观照真相、对抗遗忘。项目的专业组委会由中国最具人文代表性的作家、摄影家、出版社、基金会、媒体组成。此次,黄欢摄影作品《武汉规划师的寻城》入选。武汉规划师的寻城记作者:黄欢01 寻城,封城“在武汉这个特殊时期,作为一名规划师,你应该记录下为之努力的城市。这组视觉记录完成于疫情期间工作值守和社区帮扶的间隙,试图通过对疫区中心公共空间的观察和自省,以此来提醒自己铭记‘作为历史长河的这一滴水珠’。中山大道历史街区,老武汉百年记忆。我们团队付出了几年的努力,走遍了各地,经历了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建设的全过程。2016年9月,在第52届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颁奖致辞中,我们提到,通过路权再分配,生活会因街道而更美好,记忆中的中山大道会回来。2016年底,街道正式开放,人潮涌动,繁华重现。但总觉得没有‘古色’,打磨不够,在记忆里找不到感觉;太吵了,拍不出有意境的镜头,又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所以推迟了录制这部作品的计划。然而,突然就封城了,突然就暂停了,这里成为‘失落的城市’。大年初五,我完成了轮班,安排好了单位的消毒检查工作,走过中山大道,仿佛进入了儿时的梦想,在真实的城市幻象中独自徘徊。空在过去烟花最烈的流浪街区,群雕中闪现一个身影,时间定格在2020年初的神奇时刻。环卫工人还在各自的区间忙活着,交班时远远对喊:‘早点回克陪屋里人’,‘哪个想加班?为了生活撒’。这是质朴的语言,将围城中人才有的焦灼、惶恐、压抑、悲伤,又间杂以感动激扬如过山车般的情绪,稍稍抚平整理,感受到生活应有的坚忍和笃定。老李芬已经设置路障将其关闭。由于配套设施不全,没有物业管理和业委会,没有基本的自组织能力,下一步民生和日常管理将面临挑战。虽然我们的规划策略涉及了32个老旧社区治理的完善和更新,也强调了包容性和公众参与性,但还是有一种场景化、阶段化的“城市美化运动”倾向,从外到内没有触及到根源。还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老龄化、贫困、空正义、赋权和透明度保障。无论规划思路多么理想,大数据和社区网格构建在空之间多么精准,都难以解决。后续要形成“技术-社会”的综合体系。除了少数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路上还偶尔拍到倚门伫望的老人,破墙而出的树木,重出江湖的三轮‘麻木’,古典柱廊下凝滞的身影。由于骤变带来的空间疏离感,这些平日普通的光影,也好像具有了强烈的情绪和深长的寓意。而公告中数字还在攀升,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有一段鲜活的人生,有些人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正月二十二日,初夜电闪雷鸣,当日大雪纷飞。这是今年冬天最冷的一天,也是武汉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我们已着手进行社区援助工作。裹着防护服,只能用手机捕捉风雪中逆行的人,在日记里写下:‘春雷滚滚,风雪飘零;可怜可怜我吧,有许多烦恼。向善,疾病消除,但光明是原因;拉出云朵,看到太阳,也看到山川。这些坚守岗位、履行职责的普通人,在日常工作中撑起了一座危难城市的一角空。寻找他们也是寻找我们自己城市的一部分。寻找也是为了记住,想起阿城写的《色相》:双眼复明后的老关,抓紧一切机会,看云看雨看鸟看花看车看杂志看展览,尽力看一切能看的东西。这是一个关于世相百态和‘观看’的故事 ,阿城说世俗其实是‘无观的自在’。也许我们经过了变故,方能放下理念的执着,重新记取生活本色该有的珍贵。我希望这些镜头中的场景永远不再出现,也希望我们的街道早日恢复:拥挤,肩并肩,热闹而世俗,我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没有相机,也没有相机可拍,只是一直走。仔细看,继续看..."
凹面镜DOC
ID:pjw-documentary微博|豆瓣|知乎:@凹面镜DOC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提交材料| aotujingdoc@163.com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用图像和文字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原标题:《图集|黄焕:《武汉规划师的寻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