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畔 陈寅恪与唐筼的“四等爱情” 耳畔
陈寅恪与唐庆的“四等爱情”
陈寅恪的大名在学界早已贯耳,他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曾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他与妻子唐筼的爱情,也如他挚爱的事业一样,一见钟情,成为他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陈寅恪生前经常对女儿说:“在我们家,你可以不尊重我,但你不能不尊重你的母亲。”
斯人已逝,长江东流。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写下了自己的爱情,简单明了,却从未放弃。世界上很难要求你。陈寅恪生前很喜欢庐山,后人将他们合葬在江西庐山植物园。生老病死富,与子成谈。牵着你的手,和你的儿子一起变老。庐山陈寅恪夫妇墓地
另附:关于陈寅恪名字中“恪”的读音问题关于这个字的读音,曾经有过一些争议,但近年来,这个问题基本达成共识,争议基本消除。以下是一些历史数据:一、认为应该读què音的由来陈寅恪是江西伊宁人,但祖籍原在福建上杭,属于客家人系。有人说客家人习惯把“可”读成què。但是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在客家话里,比如广州梅县或者福建上杭陈先生祖籍,都没有Q音,更不用说què了。所以,曲绝对不是纯正的客家话。其实这个字,如果放到民国之前,根本不会有任何争议。因为在民国之前的官修韵书中,“恪”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kè”。可是“què”的读音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怎么出现的呢?在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的《辞源》中,注“客”下的注音是“客和者,亦读之。”在这里,“可”字第一次突然出现了一个新的发音,但它是从哪里来的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què的出现与陈寅恪先生无关,因为在1915年这本《辞源》出版时,陈先生年仅26岁,尚未成为国内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的编纂者不可能受到“陈寅恪”这个名字的读音影响。到现在应该还没有办法查出来,很可能来源于对一个民间方言或者口音的误读。虽然这个读音没有出处,但却得到了后来的某些辞典的承袭,比如1947年商务出版社出版的《国语辞典》,其注音为:①kè;②què。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注音为:kè课,旧读què确。然而,què sound尚未得到官方认可。比如1918年教育部出版的《全国语音大词典》和1941年教育部普通话推广委员会出版的《汉语新韵》,对“可”字只收K音,不收去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话水平测试委员会于1975年公布的《普通话语音测试表初稿》在“遵守”条下写明:“可”不取去声。1985年12月,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语音考核表》明确规定“可”要读作kè,废止时要读作què。至此,“可”恢复了历史上仅有的一个读音的原貌。所以,在今天,“恪”字不论是用在什么地方,都只能读kè,而不能读què。二、陈先生自己的读法在写作中,陈寅恪从青年到老年都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写成què。陈寅恪不同意别人读què,曾对同事毕淑堂和学生石全说“我叫kè”。①1921到1922年,陈寅恪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时,给哈佛大学老师兰曼的生日贺卡和信函,署名均为Yinkoh Tschen。。②1921年11月,陈寅恪在柏林大学新生登记册上签下了TSChen Yin Koh。③1924年,赵元任亲见陈寅恪将自己名字标音为Yin ko Tschen。。④1925年,陈寅恪在柏林大学毕业证书上签下了TSChen Yin Koh。⑤1931年,陈寅恪在致钢和泰的亲笔信上署名为YinKoh Tschen。⑥1936年和1937年,陈寅恪在《哈佛亚洲学报》发表两篇英文论文,署名为TschenYinkoh和ChenYinko。。⑦1940年5月,陈寅恪在写给牛津大学的英文信上署名为Tschen Yin Koh。。⑧1945年秋,陈寅恪赴英护照上有陈寅恪,署名为尹高臣。。陈先生护照上的签名
另外,国学大师季羡林是陈寅恪的学生,和陈寅恪比较熟悉。季羡林之子季承曾经专门问过季羡林,陈寅恪的恪字应该读什么音?季羡林说,陈先生在德国学习的时候,他自己填表,德文的拼音是ke,所以应该读作ke。这是季承在《我与父亲季羡林》一书中专门强调的,应该比较可靠。在1934年《清华年鉴》的页面上,陈寅恪的“可”字标有è
诵读:周乐编辑:何婷婷猜你喜欢△△△△原标题:《陈寅恪与唐庆的第四次恋爱》|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