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 《洛丽塔》中的禁忌 其实只是一种出轨
小说中,洛丽塔只有12岁,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电影中的洛丽塔已经有了女人的身体,正处于青春期,却到了适婚年龄。
1955 年,一位俄罗斯作家发表了一本惊世骇俗的小说。此书的写作风格幽默又不乏诗意。作者以第一人称叙事,主人公是一名对于富有挑逗性的未成年少女怀有特殊兴趣的教授。对这部小说的反应两极分化。一方面,人们认为它是一本禁书,另一方面,他们欣赏它。但是把这本书改编成电影似乎很难。事实上,洛丽塔通过改变女主角的年龄来讲述另一个故事。库布里克执导的1962版《洛丽塔》
影片《洛丽塔》中,已经饰演过几次神经官能症患者的詹姆斯·梅森饰演男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新人苏·莱恩饰演洛丽塔。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倾向于选择晦涩难懂的题材,这与当时影视圈的竞争息息相关——电视充斥着温馨的家庭或宗教社会禁忌。因此,电影行业的“进步”电影人开始拍摄涉及禁忌题材的作品,尽管这些人探索挑战电影中世俗刻板印象的成人题材并不容易。为了改编成电影,库布里克买下了《洛丽塔》原着的版权。原书作者纳博科夫同意对其作品进行修改,包括修改女主人公的年龄。小说中,洛丽塔只有12岁,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电影中的洛丽塔已经有了女人的身体,正处于青春期,却到了适婚年龄。纳博科夫原著中的小女孩按照标准来说是一个少女,所以对于主人公亨伯特来说,这两个洛丽塔有着不同的含义。詹姆斯·梅森扮演的亨伯特
《洛丽塔》是一部失衡的、奇怪的、情节发展不可预期的影片。库布里克认为此片的原创性来自风格的转变:“我觉得影片慢慢从喜剧转为悲剧的过程让这部影片无法被归类。……《洛丽塔》事实上就像一段乐曲,整个故事是通过一系列态度和情绪演进的特殊方式触动观众。”基于以上原因,《洛丽塔》获得了一批支持者。这些倡导者包括影迷、制片人和一些导演,作者不属于这类人。笔者认为此片确实有趣,但是缺乏直接清晰的主题以及明确的情绪。每个演员都十分出色,其中苏· 莱恩饰演的洛丽塔角色颇有难度,但每次观看此片,如果我们认真观察的话,会察觉到她的表演十分成功。她不是一个小女孩,而是一个真正的女人,以至于我们有时都会忘了影片的噱头在于洛丽塔是个未成年少女。苏·里昂扮演的洛丽塔
但是,笔者不太喜欢影片的前半部分,就是从开头一直到夏洛特去世。直到她去世之后,影片才开始步入正轨,讽刺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情景的奇特性。最大胆的情节出现在夏洛特死后的小说中。亨伯特带洛丽塔去了一家酒店。为了在她睡觉时强奸她,他给了她巴比妥酸,一种催眠药物,但药剂师错误地将普通镇静剂作为巴比妥酸卖给了亨伯特。解说员描述说,这个12岁的女孩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只留下袜子和手镯。除了被游泳衣覆盖的部分,身体的所有部分都被晒黑了。影片中,剧情变成了亨伯特想和穿着睡衣的洛丽塔睡在同一张床上。为了让这个平淡但令人期待的场景变得有趣,纳博科夫和库布里克增加了折叠露营床的细节。直到第二天早上,一条有趣而富有想象力的线出现了。然而,这条线只是一个陷阱。事实上,《洛丽塔》是一部奇特的影片,它需要使用各种计谋让人们接受两个相悖的事实:一方面,影片并没有忠于原着小说;另一方面,影片需要制造噱头吸引观众。因此,有人建议洛丽塔在亨伯特耳边说一些观众听不到的话,这些话显然是关于她和同龄男生之间发生的“调皮的事”,然后转切为意味深长的黑屏。于是成就了这部“低俗”的影片。在纳博科夫的小说中,骇人听闻的事件可以通过文字的魔力来描述,但电影做不到这一点;影片需要不时欺骗观众,用他们的期待来捉迷藏。影片中的洛丽塔清丽、年轻,有点儿庸俗,但却正常。小说反而更多地强调她庸俗的品位,当然这种庸俗也是她的诱人之处。影片中,洛丽塔主动勾引亨伯特。我们可以看到,洛丽塔在看恐怖片的时候,主动把手放到了亨伯特的手里。她在亨伯特面前转了个呼啦圈,主动上楼,给亨伯特一个吻...为了触动洛丽塔,小说中的亨伯特需要精心算计,防止对方起疑心,但在电影中完全没有必要。库布里克在电影开头的设定并不新鲜:一个粗俗的少女和一个老人调情。洛丽塔在亨伯特面前转呼啦圈
与此同时,为了消散影片的负面影响,库布里克使用了另一个计谋:他将美国社会塑造成一个宽容的对性痴迷的社会。如舞会段落,几乎所有过来主动和亨伯特搭讪的女性都邀请他、触碰他,把手或者胳膊暧昧地放在他的肩上。当奎尔蒂乔装成学校的心理医生来拜访亨伯特的时候,他警告这位继父,他的继女还没有受到性启蒙,她不合群。洛丽塔参加的夏令营的名字叫作“高潮夏令营”,其中也有性暗示。总而言之,整个国家似乎都在联合起来戏弄十几岁的女孩,她们已经成为性幻想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亨伯特似乎是一个有原则的人。这个社会就像法国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后来在他的小说中揭示的那样荒谬:这是一个干涉主义的中央集权社会,强迫人们享受自己。亨伯特、夏洛特和洛丽塔以及他们的男同伴在跳舞
显然,《洛丽塔》的悖论在于:影片的主题伤风败俗,但是里面关于性的指涉需要小心翼翼地表现出来。正是这个“小心翼翼”让人觉得银幕上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这种悖论迫使库布里克将此片处理为爱情故事、情侣间的故事。笔者认为影片正是如此,但却不止于此。众所周知,《洛丽塔》是叙述者讲述的爱情故事,与性无关。“我一点也不在乎人们所谓的性。任何人都可以想象这种动物的天性。驱使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小女孩所具有的致命诱惑。”在原著小说中,作者用“修”来指代写作。尽管如此,亨伯特的“性”在纳博科夫的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没有一部出现在电影中。笔者认为,《洛丽塔》一片中的禁忌其实只是一种出轨,和使得《安娜· 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红与黑》得以成名的推动力毫无区别。《洛丽塔》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家庭,这个主题后来也出现在库布里克的其他电影作品——《巴里· 林登》《闪灵》《大开眼戒》中。导演库布里克和女主角苏·里昂在片场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我的原罪,我的灵魂。我的舌尖在味蕾的王国经历了三次旅行,每次在它触碰到牙齿的时候都会发出一个音节,于是,这三次触碰带来了三个音节:洛—丽—塔。”纳博科夫小说的开头充满韵律感,书中那滑稽、精妙、丰富的抒情性由此跃然纸上,也正是这些文字使得大多数读者接受了这个恋童癖的故事。库布里克说,他喜欢把这部现有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因为读完小说后,读者会有一个大致的印象:“读完一部小说,脑海中会有一些回忆和感受。从这些回忆或感受中,你会决定是否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但问题在于,当库布里克买下小说的改编权时,他买下的是什么?他想要从中得到些什么?参考一本小说作为电影剧本的来源,做出或多或少的改编,难道不是在掩饰库布里克越来越不确定的对于阅读对象的选择吗?法尔塞托便指出影片《洛丽塔》中叙事手法的矛盾性,他说:“影片中的35 个叙事单元中,亨伯特的画外音只出现五次,而且影片主动制造出一种亨伯特看到的世界和观众所看到的世界之间的差异。”亨伯特在电影中的独白
库布里克的大部分影片中,观众都会预感到结尾处“终极冲突”的出现。但是,这个冲突实际上没有发生:或者让人失望,或者草草了事,或者没有得到解决。这很愚蠢,就像迷宫中并没有弥诺陶洛斯一样。与这个逃匿的冲突相关的是米歇尔· 西蒙指出《洛丽塔》一片中出现的偏移现象:“奎尔蒂成为《洛丽塔》一片的中心人物,他其实就是亨伯特的替身,就像亨伯特本人同字重复的名字。”影片结尾,洛丽塔讲述了她和唯一一个她真正爱的男人奎尔蒂之间的疯狂冒险,用文字讲述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和冲动。她假装去上钢琴课,但亨伯特认为她在撒谎,所以她回答说:“你想知道真相,好吧,我告诉你真相。开车跟着我们的人,拉姆斯代尔舞台上的人,酒店里的人,还有赞夫博士都是克莱尔·奎尔蒂。他不同于你我,他不是普通人,他是天才。他是我唯一爱过的人。”洛丽塔向亨伯特坦白了
影片中的奎尔蒂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其中每一个都不是他真正的身份,每次都是戴着面具出现。而且在洛丽塔的讲述中,他又以全新的形式出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只出现在文字上,没有图片证明洛丽塔和奎尔蒂的关系。这里只有文字,文字已经超出了真理和谎言的范围。一切都是基于女人脆弱的话语。一切,但是这个“一切”意味着什么呢?这篇文章节选自斯坦利·库布里克
作者: 米歇尔·希翁译者:李媛媛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20-8编辑|巴巴罗萨主编 | 魏冰心图片|网络原标题:《《洛丽塔》中的禁忌,其实只是一种出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