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人间第一亲下一句 母亲一颗“公心” 父亲不能“躺平”|家庭教育
本文内容均为真人真事。正文5178字,读完约需11分钟。 本文所有内容都是真人真事。正文5178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首先,母亲有一颗“大众心”
在亲子成长教育过程中,母亲是第一责任人,但并不意味着父亲可以“平躺”。
所谓母亲是第一责任人,但从孩子的生理角度来看,他与母亲的接触是比较频繁的,而且是在早期阶段就越频繁。在这个过程中,父亲的角色和母亲一样重要。
根据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母亲在与孩子的日常陪伴和成长中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即除了培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和兴趣外,母亲还应该积极将这种信任和兴趣延伸到父亲、家庭中的每个人,以及身边和社会中的其他人,这样孩子才会有充分的社会兴趣,也叫社会感。一个社会意识很强的孩子,小时候或长大后很少性格孤独、社交害羞、情感自私、有精神病。这样,我们梦寐以求的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少年就有可能出现。
所以你看,父亲的角色让人印象深刻,是不是很重要?
那么,父亲角色应该如何科学正确地介入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理解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找了三位父亲谈了谈。
二、父亲的“曲线救国”
保罗出生于马来西亚,在中国生活了20年,娶了一个中国妻子,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国内外旅游,外贸做得不错。
“因为我的工作很忙,我的孩子很少和我交流。每次交流,我都会问女儿‘你好,吃饭了吗?今天吃什么?“考试怎么样?”。我女儿总是说“我不知道……拜拜”。”保罗说。这是他女儿10岁左右时的印象。他说,在此之前,他和孩子的沟通基本停留在“狠狠地骂她”。“每次回来,老婆都会唠叨,觉得不满意,说我没多少时间陪孩子,就是这么简单粗暴。我觉得很麻烦。如果我得不到妻子的支持,女儿不和我说话,问题会很严重。因此,我必须做出改变,我必须改变自己。”
后来,保罗会专门和他的女儿说话。每次我叫女儿说话,她总是一副木然的样子,保持沉默,不说最后一句话,不感兴趣的走开。“我感觉她对我说的话完全不感兴趣,完全不在。她基本上呆在自己家里。我没有去找她。她不会主动找我。这真的令人沮丧和沮丧。”他的心有点疯狂。于是,他尝试“物质诱导”,带着孩子吃饭看电影,但保罗能感觉到他和孩子基本上“聊得很满”。
“我知道我的价值观肯定没问题,但我需要把我的价值观传达给我的孩子。我不能硬给她。硬灌根本没用,但关系会更冷。”后来,保罗强行留出4个月时间研究亲子沟通。每次学习完回到家,他都会和妻子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还会和她一起扮演角色,让妻子统一认知,统一思想,统一方法。
为了和女儿好好沟通,保罗采用了“迂回战术”。“我已经琢磨很久了。后来,我开始和女儿身边的朋友同学一起,和他们混在一起,拉起了一个特别的‘朋友圈’。”每周六晚8: 00到9: 00,保罗都会和女儿特别的朋友和同学进行线上讨论。为此,保罗每周都要“备课”,寻找话题和素材,从而组织大家发言和交流。
“主题涵盖面很广,比如青少年性话题等等。我提出活动的题目,让他们根据题目找资料。活动中,我组织了他们自己的演讲和讨论,最后带领他们得出结论。我不需要告诉他们什么是爱。爱和喜欢有什么区别?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面对自己或者喜欢的异性,正确的方式是什么?边界在哪里?没有说教,但他们自发而热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我只需要提示或确认。经过几次这样的活动,我和女儿的感情莫名的好。因为她发现我把她朋友当朋友,我没有居高临下的批评和教条,有的只是讨论和讨论。”保罗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因为他的女儿现在和他有很多共同话题。
与孩子及家人) 带着孩子和家人)
他说,对于孩子来说,“物质收买”只是暂时的,效果很初级,而与孩子精神思想对话的影响深远,效果难忘。“如果我们的父母总是把整个视野放在物质上,把物质当作平衡关系的砝码和标准,孩子未来的反思必然是自私自利,炫耀自己的财富,与他人攀比,嫉妒势利,激发人性的一切恶。相反,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服务意识、坚强品质、优秀品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上,那么孩子的人格必然是高尚的。”
这也是他提到“相信自己的价值观没有问题”的原因。因此,在上述每周的讨论活动中,他会在无声的主题讨论中将这些价值观渗透到女儿和女儿的“朋友圈”中。
“作为父亲,我很幸福;作为孩子们的国王,我也很高兴。”保罗说。
第三,和女儿一起体验“人间烟火”
“孩子的妈妈走了吗?”
“是的。”
“离婚了?”
“不准离开。”
“那你出来工作为什么总是带孩子?”
这是一个无论在哪里工作都会带着孩子的父亲。他叫陆野,是一个做了26年体验式教育的父亲。之前的对话是他的客户或同事经常问的问题。他带了两个3-7岁的孩子。
“一般情况下,只要有活动,我都会把孩子带出幼儿园,带他出去。幼儿园的课可以省几天,但如果失去了孩子体验的机会,就很难找到了。”陆野说:“你要出去工作,带孩子,肯定是增加了负担,对吧?但我不认为这是负担。我想我在做教育。我首先让孩子受益是合理的。”
就这样,卢烨带着孩子们四处逛。休息时,在房间里和孩子一起画画、做游戏,或者孩子玩得多开心;工作中,他讲的时候,让孩子们坐在舞台下面,一起听,一起看。“也许孩子不懂,但社会氛围和场景至少能打动他,这让他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基础,同时又能让他隐约增加一些知识。这些是幼儿园和书。我体验不到,也不是我们父母能让他理解的。”
更重要的是,陆野认为体验过程中充满了教育机会,所以他会更加关注一些自己和孩子出去后遇到的人、事、物。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机会。
有一次,一个孩子在公园里摘了一朵花。陆野对孩子说:“你喜欢这朵花吗……我们都喜欢这朵花,因为它很美。因为它很美,所以我们不能摘下来。这朵花是为了美化公共环境,让大家欣赏。”当他说完后,孩子立刻扔掉了手里的花。这时,陆野说:“扔掉这朵花是浪费。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拿回来做个书签呢?”于是,孩子把花带回家,做了一个书签。
“其实我想告诉我的孩子,第一,鲜花或者其他公共环境,我们不能因为自私而随意破坏它们;第二,要物尽其用,不能浪费。”卢爷说。
他说他小时候也经历过类似版本的事情。他和几个孩子晚上穿过墓地,潜入别人的苹果园偷苹果。结果,他打扰了他的主人。当时雨下得很大,他和朋友们在苹果树下躲了两个小时。师傅确认没有异常后,大家带着苹果逃回家。回家后,妈妈没有骂,把苹果摊开,选了两个苹果一口吃掉。一边吃,我妈一边说:“不管是不是你偷的,毕竟你在恐惧中努力过,分享工作成果是对的。然而,如果一棵苹果树种在一块土地上,就不会有粮食收获。一棵苹果树要种上三年才会结果,还有人更努力。你说你偷对了?”关于摘花后做书签的事,陆野说他用的是他妈妈教自己的方法。
从幼儿园到大学,体验教育一直伴随着孩子们。孩子上大学的时候,回老家探亲的时候,跟着幼儿园的做法,直接去学校找孩子商量“爸爸要回老家了,要不要跟爸爸回老家?”就这样,孩子请假离开了学校。这一次,从五星级酒店和乡村民居出发,让孩子们体验适应生活的玉盘山珍和粗茶淡饭;从招待大叔到说再见,让孩子感受人间人情,问候他们。“这一次,她叔叔告诉她的许多事情比我告诉她的更直接。我只是帮助孩子们带路,搭建桥梁。”他说。
回乡省亲) 回到家乡)
后来女儿想和同学一起去香港看韩国偶像组合Mamamoo的演唱会,但当时正处于疫情和香港治安的双重风险期。出于安全考虑,陆野和孩子母亲都比较保守,母亲坚持不去,孩子却坚持要去。陆野不太明白女儿为什么这么坚持,于是和她安静的交流后才意识到,这个群体对女儿来说非常重要,是她高中的精神支柱。没有这个偶像团体的鼓励,她可能考不上大学。对此,陆野告诉女儿:“这个时候去有什么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如果你想清楚这两个问题,就去吧,因为这对你很重要,我支持你。”
“对我们来说,我们真的很担心风险。对于孩子来说,她需要这种体验。我觉得这也是她人生中难得的成长机会。”卢爷说。他认为没有经验,没有教育。让孩子体验世界,看到美与丑,学会判断与思考,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父亲的责任,也是所有父母的责任。
第四,做孩子的“幕后英雄”
山姆,一个始终相信“坚定与合作”可以让患有轻度脑瘫的孩子进步的父亲。
“我和妻子在广州给孩子找了不少于50所幼儿园,他们都不收。然而我们一直坚持寻找,终于找到了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他们答应接受,但他们需要尝试一周,因为他们需要观察孩子是否有暴力倾向。”萨姆说他的第二个孩子患有轻度脑瘫。
萨姆说,他们对孩子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首先要健康。“一岁半的时候,我们发现他的左脑发育不良,大脑萎缩,学习能力弱。两岁时,他最糟糕的情况是每天吃12种西药。你能想象一个成年人一天吃12种西药是什么感觉吗?”
孩子该上小学的时候,他们果断送他去幼儿园。“孩子虽然6岁了,但只有一岁左右的智商,让他读小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幼儿园,他是最高的,但他不会伤害其他孩子。他愿意和孩子们一起玩。”这是让萨姆和他的妻子感到非常欣慰的事情。
除了轻度脑瘫,孩子还患有顽固性癫痫,每天发作十多次。虽然医生给孩子判了刑,但他坚信孩子是可以治疗的。“我从未放弃过。后来,医生认为这是一个奇迹。你是怎么治好他的癫痫的?”
这种坚定源于山姆的童年经历。小时候,妈妈在菜市场做豆腐生意。有一次我妈不小心用煮豆腐的开水烫到了腿和脚,肌肉不断坏死,连骨头都看得到。医生“宣告”截肢是必须的,但父亲坚决主张截肢不能做,同时又认为一定是可以治疗的,于是她毅然带着母亲和自己回到家乡,每天用消毒水擦洗。在赤脚医生的治疗下,奇迹真的发生了,妈妈也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了。
所以在山姆看来,小儿子的病人只要治疗坚决,就会有奇迹。
不仅如此,山姆还帮助妻子调整心态。他告诉妻子,我们应该降低对他的期望,否则他会受苦,我们也会受苦。“如果其他孩子学了一个发音,你可以学一次。也许我教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他就能发两个字的音,因为他的语言功能受损了。”
对此,我的妻子很沮丧,因为她一直在教这个孩子,但她不能很好地教这个孩子。在家里,迎接山姆的第一句话可能是妻子的苦水。“没有办法,我得听她的,听她说很多委屈、悲伤和焦虑,发泄出来,然后慢慢和她说,这样她自己的能量可能会一点点回来。”
萨姆说人是需要社交的动物。整天面对这样的孩子,就是说他们完全脱离了社会和社区。你不与其他正常人交往,得不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你在家里得到的都是对自己精力的浪费。
“我会帮她设计社交,帮她扩大圈子,帮她认识一些新的人和事。所以,我会说你经常出差,我会照顾两个孩子。”萨姆说,他需要从各方面帮助妻子缓解情绪,让她能够处于一个相对充实的状态。“因为只有我们充满能量,才有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山姆能够驱散如此高压的家庭情绪,是因为他在不断地进行专业学习。很久以前,对于大儿子来说,他也是家庭中的父权,深信父亲角色的权力和权威解决不了任何事情,也没有“合作”的概念。他认为,合作不仅是夫妻之间的,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
合作意味着和谐的关系、情感的信任、平等的地位、和谐的环境,这可能是他作为父亲的介入。
5.父亲不能“平躺”
三位父亲的干预方式虽然不同,但本质都趋于良性。
在父亲介入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看似平常,但其实有很多“危机”。
比如很多妈妈一定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不听话”的时候,他会抛出一句“让你爸爸照顾你”,看起来好吓人。然后,在母亲的隆重控诉下,父亲出现在舞台上,父亲们展示了十八般武艺。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开始了,每个人都能组成自己的大脑。这种父亲角色的干预模式看似生硬被动,背后隐藏的后遗症极其严重,本文不做讨论,所以不展开。
再比如,也有忙于工作的父亲,当上述“不听话”发生时,他们的母亲是“慈爱宽容”的。这时,父亲可能会采取温和的干预甚至“割手”的方式进行干预。当然,我们知道父母没有恶意,但要么不重视,要么没有精力。这种被动干预的后遗症更加严重。
简而言之,父亲角色的成功介入取决于两个人。一个是母亲,需要培养孩子的信任感,打开孩子的社交圈,鼓励引导孩子走近父亲的角色。一个是父亲,需要抛弃“内政不找妈,外交不找父”的传统父亲角色认知,能够不管内政外交,积极、主动、热情地介入孩子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帮助孩子与自己的第一社会感建立连接。
-结束-
文字/云和野鹤
提供的真实地图/保罗·卢耶萨姆
编辑/云中野鹤
校对/小雪
声明:
本文为《阳光与树木》原创内容,欢迎个人分享;如媒体需要转载,请联系授权,联系邮箱:4520006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