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王 这才是镇江
浈江,第一个有据可查的名字叫“邑”,是在的封地,所以位于丹徒及其附近地区。北宋第三年,润州被视为惠宗的隐居之地,升为镇江府。丹徒县由浙浙路管辖。“镇江”的意思是“威震大江”。镇江是南京的门户,城东的奎山俯瞰长江,势如破竹,一人守万人不可逼。“京口三山”,北坡陡、南坡缓,将长江锁在一起,故名镇江,沿用至今。
水运咽喉
先秦时期的“徒阳运河”,又名“丹徒水道”,是江南运河北端通江河道的雏形,使镇江这座古老的城市一开始就处于江河交汇的地理优势中。隋唐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长江和运河在这里构成了国内最大的黄金十字水道,进一步确立了镇江作为江南入江通道主口门的地位。宋元以后,镇江成为南北枢纽,承担了全国68%的漕运重任。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漕运发展到了极致,漕运量超过了前朝。镇江水运的停滞在统一的封建国家开始有了国家意义,镇江的城市地位也进一步攀升,成为当时东南地区最著名的城市之一。
有人是这样描写镇江的:吞天吐地是镇江的位置决定的,运河在它臂间浩荡,长江在它脚下雄浑,一个力重千钧的“镇”字写出了它的壮夫本色。京杭大运河镇江段全长42.6公里,是运河历史上最早开凿的地段之一。沟通长江与南北运河的咽喉的谏壁船闸,是江南运河唯一直达通江的一座船闸,素有“江南第一闸”之美称。从谏壁船闸工作区俯瞰下方,一艘艘巨轮驶过,场面非常壮观。这里开始的江南运河,依然承担着繁忙的运输重任。战略要塞
宋代诗人陈亮来到镇江,叹道:一水横陈,三面连冈。这是战略家眼中的镇江地貌,城北金山、焦山、北固山这京口三山,虽海拔不高,却成掎角之势俯瞰长江。作为军事要塞、漕运咽喉,又是南京的门户,镇江扼守着长江天堑,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英雄人物层出不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们的真实写照。镇江也无愧于它的名字,它和这里的英雄一起浴血奋战,牢牢地镇锁着大江。成语“闻鸡起舞”和“中流击楫”的主人公都是祖逖。东晋时祖逖曾经在京口集结了一批勇士,决心收复中原的失地,他被晋元帝任命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而“中流击楫”就是祖逖渡江北上,行至江心时留下的铿锵誓言,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结果祖逖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成语“闻鸡起舞”“刘浏记”的主角都是祖逖。东晋时期,祖逖曾在京口集结了一批勇士,决心收复中原失地。他被晋元帝任命为魏奋将军和豫州刺史。“中游打击乐”是祖逖北渡江心时留下的长长的誓言。他说:“如果祖逖到了这里,如果他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人,它就会像这条河一样,永远不会回来!”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结果,祖逖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南宋建炎四年金兀术率领十万金兵从苏州、浙江嘉兴劫掠北归,宋将韩世忠奉命率领八千水军屯驻焦山,拦截金兀术。在句容附近的长江边有条叫黄天荡的水道,韩世忠把金兵围困在黄天荡里48天。在此情况之下,韩世忠利用金兵不善水战的弱点,诱金兵深入芦苇荡,夫人梁红玉则登上金山妙高台,擂鼓助威,大败金兵。这就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金兀术败走黄天荡”的故事。宋金镇江之战,使韩世忠成为“中兴武功第一”的名将。
南宋建安四年,金兀术率领苏州、浙江嘉兴等地的10万金兵劫掠北归。宋朝时,韩世忠奉命率领焦山八千水车拦截金兀术。句容河附近有一条叫黄田荡的水道。韩世忠在黄田荡围困游牧民48天。在这种情况下,韩世忠利用金兵水性差的弱点,诱敌深入芦苇丛中,而他的妻子梁宏宇则登上金山庙高台,大败金兵。这是后人津津乐道的“梁宏宇击鼓斗金山,金兀术败黄天荡”的故事。宋金镇江之战使韩世忠成为“中兴武功第一”的名将。
清道光二十二年,英国侵略军发动了对华扬子江战役。四月,英军在攻陷吴淞口炮台后,直逼镇江。六月初六,英军先遣队“伯鲁多”号和“复仇”号从江阴驶向镇江。此时镇江只有守军旗兵1583人,在随后的8天时间里,守城旗兵在副都统海龄的率领下殊死奋战。他们先是用炮火打击敌人,炮台失守后又利用城垛掩护,步步为营,与英军激战。城破后他们节节抵抗,惨烈的肉搏巷战到处可见。海龄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城破后在衙门自缢殉职,其家人也自焚殉国。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高度赞扬了镇江守军抵抗侵略的英雄气概:“驻防旗兵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清道光二十二年,英国侵略军发动了侵华长江战役。4月,英军攻占吴淞口炮台后,逼近镇江。6月6日,英国先遣队“布鲁多”号和“复仇”号从江阴驶往镇江。此时镇江镇守军旗的士兵只有1583人。在接下来的八天里,守城旗的战士们在海陵副司令员的带领下战斗到死。他们先用炮火攻击敌人,然后用城垛掩护堡垒,一步步与英军展开激战。城破后,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反抗,到处都是惨烈的肉搏战。海陵率先上阵,城破后在衙门上吊自杀,家人自焚身亡。恩格斯在《英国新远征中国》一文中高度赞扬了镇江卫戍部队抵抗侵略的英勇精神:“驻守卫戍部队的旗兵战斗到最后一人死亡...如果这些侵略者在任何地方都受到同样的抵抗,他们就永远到不了南京。”
英国人之所以对镇江有野心,是因为他们羡慕长江与运河的交汇,镇江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天津条约》,镇江成为通商口岸。镇江正式开埠后,商业贸易规模越来越大,一度被称为“金码头”、“银码头”。随着外资的入侵和招商局集团、红安轮船公司等中国航运公司的崛起,长江沿岸的轮渡也随之出现。这些码头沿长江排列,大小不一,呈现出现代化的港口景象。苏南的丝织品,长江中游的湖南、江西的木材和桐油,苏北的土特产和大米,华北的烟叶和杂货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每天源源不断地进出镇江各大码头。
文化交融江是自然之力的化身,河是生生不息的纽带。江、河蔓延舒展,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生活之中。镇江是一个移民城市,南北文化在这里经过一次次碰撞后相互渗透与交融;镇江同时是一个宽容的城市,它融南纳北,兼收并蓄,使得这一方钟灵毓秀的土地人才辈出……河流是自然力的体现,河流是不尽的纽带。江河纵横,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中。镇江是一座移民城市,南北文化在反复碰撞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镇江也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南北方结合,兼收并蓄,使得钟灵郁秀的土地人才大量涌现...
自古以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层出不穷。有道家、方士、《抱朴子》的作者葛洪,有编纂中国最早的诗文集的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有记述中国第一部文论《文心雕龙》的刘勰。唐代诗人李白在这里写下了《保护歌》:“乌牛喘月,拖轮为何苦?水浑浊不可饮,釜浆半土。”几千年后,甘龙来到这里,写下了《反李·独虎阁》:“没有清淤党,天工是别人编的。一年到头大大小小的修理,来往于商家之间。”还有山水画派中独树一帜的“米云山”。有《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孟茜笔谈》作者沈括,还有甲骨文学者《铁云藏龟》作者刘娥...
陆游到四川做官,经过镇江,在《入蜀记》对镇江的运河工程有着生动描述。元朝时意大利着名旅行家马可 · 波罗从扬州曾在长江边上的西津渡登岸。道光年间,江苏巡抚林则徐数度坐镇镇江,整顿漕政。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专列一节论述镇江,其中一段这样写道:镇江“为南北内地运河中心重要之地,而若将旧日内地运河浚复,且增浚新运河,则此地必能恢复其昔日之伟观,且更加重要。因镇江为契合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中间之锁链,而又以运河之南端直通中国最富饶之钱塘江流域。”目前,运河沿线的英国领事馆旧址、元代昭关石塔、虎踞桥、江河交汇处、新河街、西津渡古街、宋元粮仓遗址等...无论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这里的历史都是分层的,后一层的结构叠加在前一层之上,为镇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