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 粟特人是怎么消失的
原创 丝路君 丝路遗产
粟特人是历史上消失的民族。粟特人的概念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熟悉,但却经常出现在考古学和艺术史的教科书中。粟特人是中亚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来自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六翼天使的巴山河谷。它们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也是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一部分。
隋唐时期,中国人基本上称粟特人为“胡”人,把粟特人居住的绿洲国家全部用汉字命名,如撒马尔罕为康国,布哈拉为安国,解双纳为史国,中国史书记载称“昭武九姓”,但总数超过九个国家。7世纪上半叶,途经中亚前往印度取经的玄奘,在今天前往吉尔吉斯共和国时,称这一地区为粟特人。此外,唐三彩现存的高鼻子、深眼睛、大胡子的洋商娃娃,基本都是粟特人的艺术表现。
直到消失,粟特人只停留在城邦阶段,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他们隶属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等。这种松散的从属关系使粟特人保留了自己的文化,成为丝绸之路上一个独特的商业民族。
粟特人入华的时间大约是公元三世纪或是更早,粟特人为谋求商业利益而参与到丝绸之路的贸易中,他们频繁往来于中亚与中国之间,并由此在丝绸之路沿线定居,由之形成了许多粟特聚落,后通过拓展商业网络、控制中转贸易等方法垄断丝绸之路的贸易,成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承担者。在包容的唐朝,进入中国的粟特人通过从属、挟持人质、使臣、技能等方式与汉族融合后,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同时,他们通过学习中原文化,以儒家忠君的主流强化意识,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认可。后来,他们以家世、军功、文人科举等方式成为军队、政府等各种机构的官员,做出了贡献。粟特人逐渐脱离传统聚落,被中国文化所同化。安史之乱,不仅是盛唐与中唐的政治分水岭,也让在华的粟特人的生活发生转变。由于安禄山、史思明都是粟特人,在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形成一股排胡的社会风气,让粟特人只好改变自己的姓氏、郡望来消除自己的胡人特征,也造成了粟特人更进一步的汉化。北周石军墓
汉化的粟特人仍带有明显的粟特特征,从考古出土的墓葬主人的姓名、婚姻,出身郡望等方面,可以看出是否为粟特后裔。从出土的唐代粟特人墓葬,可看出每一个粟特人汉化的程度。来自中亚、信仰祆教的粟特人传统葬礼是天葬、火葬,来到中原后顺应汉人的习俗,逐渐有土葬,也让后世考古学家可以借此研究粟特人。安家墓坟坪石榻
粟特人主要信仰的是“祆教”,在丝绸之路沿途的很多城市,如伊州、敦煌、凉州和两京等都有祆祠,一度香火兴隆。安史之乱后,再也不见先前在中原地区让粟特人广建的祆教宗教场所,也看不到关于祆教的祭祀活动,只剩下河朔三镇尚有新建落成的祆祠。公元8世纪,回鹘帮唐朝攻打吐蕃控制的丝绸之路的中东段,向唐朝勒索大量的丝绸和帛,给唐朝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这种模式为擅长经商的粟特人提供了绝佳的商机。此时崛起的回鹘汗国成为中西交通枢纽。回鹘与中亚粟特商人日夜驰骋漠北开创了草原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的典籍中,有大量关于东西方之间、回鹘汗国与中原之间贸易活动的记载。以回鹘可汗为代表的新贵族放弃了游牧业转而从事商业,回鹘日益趋于封建化和定居生活,从而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粟特人在全面参与回鹘汗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而与回鹘人一定程度上的融合与追随为命运共同体。回鹘汗国的繁荣,是回鹘人与粟特人共同创造的,粟特人在汗国确立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同时,便开始了“回鹘化”的过程。五年前唐文宗开通后,回鹘内部混乱,自然灾害不断,在回鹘汗国的进攻下崩溃。回鹘汗国崩溃后,大部分回鹘人南迁或西迁,大部分与南方的汉族或其他民族融合。他们中的一些人向西进入齐河流域,征服了当地游牧的葛罗禄部落,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庞德钦死后,安西回鹘国土崩瓦解,甘州、西州回鹘政权相继形成。向西迁移的赣州回鹘,在11世纪中叶被西夏打败后,大都融入了汉族。西州维吾尔族在新疆经历了八个多世纪的民族融合,最终融合为新的民族共同体——维吾尔族。
原标题:《粟特人是怎么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