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女上坝 “塞罕坝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六女上坝”记者笔记
2002年9月6日,塞罕坝机械林场40周年庆典在农场部隆重举行。
那时我还在承德日报社任记者,有幸在被邀之列。但更幸运的是,我和《六女去坝》里的三姐妹重聚了,这在承德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当年曾与“六女”吃住在一起的我在林场场部逢人便问,终于找到了“六女”中的三个姐妹,不禁手拉手的话起38 年前火热的岁月。1964年暑假,承德市出了一件让人们尤其是中学生们十分震动的事:承德二中6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升大学的机会,主动要求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这个“爆炸性”的新闻让六个正值青春妙龄的姑娘给酷热的暑期掀起一阵更热的热浪——“六女上坝”成了承德人口口相传的美谈,“六女坚决要上坝,嘿要上坝!哪怕它,冰天雪地风沙大,哪怕它,深山密林无人家,六女坚决要上坝。。。。。。”的原创歌声响遍承德市大街小巷。
1964年暑假,承德市发生了一件震惊人们,尤其是中学生的事情。承德二中六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自愿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这个“爆炸性”的消息让六个年轻女孩给炎热的暑假带来了更热的热浪——“六个女人去大坝”成了承德人的美谈,“六个女人决心去大坝,嘿想去大坝!就算它,雪和沙,就算它,山和森林没有人家,六个女人都决心筑坝。。。。。。"这首原创歌曲传遍了承德的大街小巷。
1963年,承德二中的一个女生宿舍里,高三和高三有两个女生。那一年,我14岁,刚上三年级,和十几个学姐住在一起。当时我是学校运动队的一员,训练迟到了,他们给我送饭,作业也耽误了。他们给我讲课,我家住在避暑山庄,周日回家从果园里偷出来的各种水果一定要留给他们分享。各种身材的女孩都是姐妹。
当时,正值党号召青年下乡锻炼,邢燕子就是那时青年人的楷模,又值全国上下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所以,在宿舍里经常听到大姐姐们对这些话题的热烈讨论。冬去春来,夏冬交替,1964年的暑假即将到来。高三学生面临毕业、高考、分配等问题。宿舍里,每天叽叽喳喳的女声不停地谈论这个话题。有一天,班里的大姐陈妍娴发布了一条新消息——她家的邻居,负责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刘向她讲述了林场的情况:塞罕坝机械林场刚刚成立,急需人才,尤其是有文化的年轻人,希望有志青年能够投身到这项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中来。
彦娴的消息犹如往深邃的湖水里投进一块石头,姐妹们中间泛起久久不能平息的涟漪。此后的好几天里,宿舍中充耳皆是大姐姐们“塞罕坝、塞罕坝。。。。。。”的议论声。大约一个星期后,一个惊人的消息宣布了:陈彦娴、李如意、王桂珍、王晚霞、史德荣、甄瑞林、6个女同学报名上塞罕坝机械林场了!闻讯,许多人替她们惋惜,这几个女孩在班级里无论功课、文艺、体育都是佼佼者啊!怎么把唾手可得的大学放弃了呢?真的,据我所知,这些大姐姐真的是“人才”:陈妍娴是上世纪60年代承德为数不多的“冰上飞燕”之一,对花样滑冰和速滑都很精通。他在省市运动会上获得了名次;甄芮林是校运动队的跳高运动员,他在100米和跳远项目中也名列前茅;王桂珍是数学课的代表,很多题都打不过她;李如意和王婉霞是二中的“女才子”,在中俄比赛中都榜上有名。。。。。。这么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不上大学?有多少人是“用心良苦”劝说的,但他们是“铁打”的:他们是铁了心要去大坝!1964年8月21日,6位姑娘登上了开往塞罕坝的汽车。那时,没有承围、棋塞公路,颠颠簸簸的汽车从市区到围场县整整走了一天,姑娘们下了四面漏风的车都成了“土猴”,在一个小招待所里住了一夜。第二天,一辆大卡车载着她们在似路无路的路上又摇晃的一天,才见到她们将要工作生活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绵延无垠百万余亩山岭上,仅有几百亩小树苗刚刚出土,绝大部分山地还荒芜着——在等待着她们的双手去为贫瘠的山地披上绿装;住房,只有窝棚和“地窨子”;食物,只有莜面和土豆。但6个坚韧的姑娘还是乐呵呵的住了下来。当时没有程维,也没有象棋路,颠簸的车从市区走到围场县走了一整天。女孩们下了车,四周漏风,成了“土猴”,在一家小招待所里呆了一夜。第二天,一辆大卡车载着他们在没有办法再摇的路上,却看到了他们将要工作生活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在一望无际的百万亩大山上,刚刚出土的小树苗只有几百亩,大部分的大山依然荒芜——等待着他们的双手在荒芜的山上披上绿色的衣裳;住房,只有窝棚和“土地蝎子”;食物,只有燕麦面和土豆。但是六个坚强的女孩仍然过着幸福的生活。
塞罕坝是考验人意志的边塞。在这里的第一年的夏天和秋天,女孩们在千层苗圃的20多亩苗圃地里播种、育苗、除草、施肥和木质化;然而,在冬天这个可以迫使懦夫低头的季节,塞罕坝却以它独特的方式考验着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呼啸的北风可以用雪粒划破脸庞,气温低至零下40度。女孩们挤在地板的通炕上,只有茅草和树枝取暖,只有面条的“苦力”用来吃咸菜。当他们口渴时,他们喝雪水和浸满水的塔水。大雪封山,粮食运不进去,只好煮莜麦、啃咸菜充饥。然而,坚强的女孩们终于克服了寒流,迎来了春天。
在万物复苏的季节,她们和来自东北林学院、白城子林业学校、承德农校及林场的工人师傅们一起进行植林改草,将半自动植树机改装配上自动浇水装置,改镇压磙由固定式连接变交链式连接,用毛毡代替铁片改进卡簧植苗夹,使植树机适应了坝上缓坡地带镇压运转作业。尤其令人不能忘却的是“马蹄坑造林大会战”。全场120多名技术骨干在山上吃住30多天,造林一举成功,机械化造林和人工造林成活率由过去的8%达到90%以上。全场建起12个苗圃,育林面积657亩,突破了坝上高寒地区落叶松育苗难关,亩产苗木17万株。尤其难忘的是“马蹄坑造林大会战”。120多名技术骨干在山上吃住了30多天,造林一举成功。机械化造林和人工造林的成活率从过去的8%达到90%以上。全址已建成苗圃12个,造林面积657亩,突破了坝上高寒地区落叶松育苗的难点,亩产苗木17万株。
成功的喜悦带给女孩们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渴望。每个人的天才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号称“冰上飞燕”的陈彦娴因其卓越的体育才能被安排在林场子弟中心校任体育教员。陈老师不但把学校的体育课带的热火朝天,还组织了全林场的职工运动会,那时,家家户户都盼望着8月间的林场职工运动会,场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家属都积极参加,简陋的运动场上,人人参赛,个个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喧腾热闹的像过年。其他几个姑娘也都十分出色,不但把高中的知识运用到技术改进中,还把山区人坚韧的品质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工作上。一天,正在吃午饭,忽然一阵黑云扑来,暴雨夹着冰雹随之倾泻而至,甄瑞林、王晚霞、史德荣扔下饭碗就冲出窝棚,赶到苗圃把刚刚出土的小松苗用草苫罩住,足足干了半个小时,人人浇得像落汤鸡,头、脖子、胳膊到被冰雹砸得红肿起来,但她们看着保住的树苗,还是欣喜的笑了。其他几个女生也很优秀,不仅把高中的知识运用到技术提升上,还在工作中体现了山人的坚韧品质。一天,吃午饭的时候,突然来了一片乌云,大雨倾盆。甄芮林、王万霞、史德荣扔下饭碗,冲出窝棚。他们赶到苗圃,用草筏将新出土的红松苗盖上。工作了半个小时,大家都像淹死的鸡一样倒了,头、脖子、胳膊都被冰雹打肿了,但看着救下的秧苗,他们还是很开心
2002年9月6日,塞罕坝机械林场庆祝成立40周年。林场没有忘记为它付出血汗的孩子们。农场领导指示,当年的“六女”都要找到并邀请参加庆典!
经多方寻找,前些年已辗转去了湖北武汉的史德荣、到张家口的李如意和已经病故的王桂珍还是未能到来。当年同在一个宿舍吃住的我一定不会放过这个寻找大姐姐们的机会,在会场上,见到鬓发斑白的老工人一问,果然,没几个不知道的。一位姓刘的老大哥带我找到了甄瑞林,接着,彦娴和晚霞姐姐都找到了,她们一见到我,辨认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那个跳高的!当我在同一个宿舍生活和吃饭的时候,我不会错过这个找姐姐们的机会。会上,我遇到了头发花白的老工人,问了问,果然没几个人不知道。一个姓刘的大哥哥带我去了甄,然后闫贤和的妹妹找到了他们。当他们看到我时,他们认出的第一句话是:你就是那个跳得高的人!
两鬓斑白的姐妹们重逢,有说不完的话,她们谈起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经历,都有油然而生的自豪:40年来,两代人发扬“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已把昔日的荒原建成了山清水秀、景奇林美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如今,看着这个拥有12亿元资产的林场,谁能想到这就是当年“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伴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的荒山野岭呢!看着百万亩森林像一条绿色长龙横亘于内蒙古高原南缘,成为北京固沙源、天津护水源的绿色屏障,三位大姐姐无比自豪的告诉我:这里有我们植根的青春!
两鬓斑白的姐妹重逢,有说不完的话。谈起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经历,他们都倍感自豪。40年来,两代人发扬“勤建农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把昔日的荒地建设成了风景秀丽、景色优美的国家森林公园。现在,看着这个资产12亿元的林场,谁能想到这是“渴了喝河水,饿了吃黑面,白天忙着写作业,晚上呆在草窝里,雨雪交加检查店铺,鸟兽共眠,大风吹沙,霜严重凝被子边”的荒山野岭!看着百万亩森林像一条长长的绿龙奔跑在内蒙古高原南缘,它已成为北京固沙、天津涵养水源的绿色屏障。三位大姐姐无比自豪地告诉我:这里有我们扎根的青春!
采访回来,内心激荡着和大姐姐们一样的豪情,写了一篇题为《六个女人去大坝》和《38年后重逢》的稿件,立即刊登在《承德日报》新闻周刊版上。它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妍娴姐姐还作为塞罕坝精神的代表参加了多次讲座,传播塞罕坝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今,塞罕坝精神已经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勇往直前的口号和动力。
如今,我已经退休多年,但每每想到这些,就会因自己曾经为“塞罕坝精神”做出的贡献而自豪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