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克 诗人芒克:我从来不会怀念任何年代 我觉得现在挺好
芒克,原名姜世伟,诗人、画家
阳光下的向日葵杰作
我认为写诗不应该被视为一种职业。如果有什么要表达的,就完了。
因为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诗意的状态中,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所以我们应该忙于生活。
-芒克
01.
过去的“今天”
1978年12月22日晚,广播里正在播放公告,几天没睡觉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完成杂志印刷。
第二天一大早,芒克和朋友们骑着自行车,带着新鲜的杂志和浆糊桶,跑到西单,在那里他们当时真的可以畅所欲言了。
“这是一个机会。”芒克说。
这群文艺青年,即使没有太阳也依然熠熠生辉,终于让大众听到了他们的声音。
芒克与诗歌的缘分始于20世纪70年代。
当时距离北京很近的河北白洋淀,诞生了一支强大的诗歌力量,后来被称为“白洋淀诗群”。芒克和他的同学众多,他的根被称为“白洋淀诗群”。
那段时间,多多和芒克准时交换了彼此写的诗。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芒克迎来了诗歌创作的高峰。
1973年,23岁的他写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诗歌。
“太阳升起/天空血淋淋的/像盾牌一样……”
许多人感到惊讶的是,在那些日子里,芒克如此本能地忠于自己的直觉、情感和想象力:
“它的冷漠,它的愤怒,它的深深哀叹和成熟的忧虑,在那个年代简直无法想象。”
02.
现在是“今天”
新的《今天》仍在北岛的倡导下出版。
现在芒克住在北京宋庄,偶尔从事油画和写作。
早上五六点起床,和孩子一起做饭,中午定时午睡,晚上和朋友老婆喝三两杯威士忌,十二点前睡觉。
是诗人还是画家?对芒克来说没那么重要。
芒克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画家,不愿意把自己当诗人。
“我画画是为了钱,所以我把我的画当成商品,有些人愿意买,所以我靠它们谋生。
诗人是不是画家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写诗只是因为接触了一些文学作品,包括西方文学,在那个年纪就对它产生了兴趣。动机很简单。"
特别有意思的是,一个见过世界上各种事情的人,继续看着这个时代发生的各种事情。他的回答总是无风无雨。他是一个如此坦率和诚实的人,他总是谈论“爱怎么样”这句话。
虽然时代在逐渐变化,但芒克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和一颗平常心,过着自己喜欢的“诗意生活”,写诗画图,邀请三两好友喝老酒。
在他看来,智慧越多越好,而性格越单纯越好。他心里总有一盏属于自己的不朽之灯。
也许这就是他今天想要的。
03.
"窗户像眼睛一样打开了。"
芒克年轻时有很多朋友,他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好的抒情诗人之一。
“经常,当我看到烟草摊上的‘大英雄’牌香烟时,会有一种冲动:
我经历的一个时代的精英已经被历史埋没,但今天却有一些弱者飞上了天空空。
因此,我别无选择,只能叙述那个时代。"
这是1989年一篇文章的开头。
哆哆提到的“精英”包括写《相信未来》的郭鲁生,还有和哆哆同岁去河北白洋淀插队的芒克和岳重。这四位北京的中学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通过黄皮书阅读了贝克特的《椅子》和萨特的《恨与他人》。
据许多回忆,1972年6月19日,在回北京火车站的路上,他说:“窗户像眼睛一样打开了”,他开始写作。
有人评论他说:
“从早期对语言和青春的反叛,到后来对命运的挖掘,再到异乡故土神话的塑造,再到他近期作品中的终极追问。
多多近几十年的诗歌创作构成了中国现代诗歌最奇特的景观。"
他从未停止。
04.
“新诗是最难攻克的堡垒”
“从现在开始,我会把这句话带到我去的任何地方。我把它视为我们这一代人最艰难命运的意识形态象征。
或者:最难的症状。"
庞贝说。
中年以前,他反复浏览欧洲文学,包括夏多布里昂和伏尔泰以来的法国文学,甚至在一个作家的精神历程中形成了批判的青春期心理。
他对许多法国诗人和作家作品的熟悉程度,几乎等同于他自己的家人或亲友。一方面,这是由于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焦虑。
另一方面,也自然越来越受益于一大批优秀外语翻译人才的出现和他们的奉献精神。
对他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作家没有故乡,他唯一的故乡就是他的写作。
用最原始的语言捕捉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大概就是诗歌的意义。
7月27日,也就是明天,如果你来到“理想下午”,他们会带你到艺术背后,与他们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