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发展 政策简报|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元春。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国务院特聘专家、国家“一亿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国家级人才,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学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发表论文10余本。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家货币政策委员会、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聘请专家。
孙凯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中国经济问题。他的具体研究兴趣包括劳动力迁移、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创业、收入不平等、教育投资、技术进步影响等。曾在《卫生经济学》《中国经济评论》《发展研究杂志》《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金融研究》《统计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了《人口管理中的政府政策选择》、《中国劳动力流动研究》和教材《劳动经济学》。他为China.com和其他媒体撰写了数十篇评论文章,并主持和
摘要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小微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总量、税收、就业乃至创新的主力军。然而,随着广泛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数量过多、竞争过度拥挤、盈利能力差、议价能力差、平均创新程度低、附加值低和管理不规范,导致我国小企业平均寿命较短。此外,由于中小企业信息收集困难和风险,融资困难仍然存在。我们建议国家还是要坚持扶持战略,但要设定合适的标准,努力通过平台建设提升中小企业的内部能力。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成就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中国经济无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小微企业的重要性得到充分凸显。稳增长、稳就业的核心在于稳小微企业。同时,中国新动能的转化不仅体现在大企业的升级,还体现在占中国经济GDP 60%以上、税收5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升级,体现在其技术、管理模式和企业家精神的升级。
自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指出中小企业面临的重点问题和解决办法以来,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支持是什么,目前是否需要一些新的措施,这需要我们对中国的微观经济形势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目前,中小微企业的分类标准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对比中国和世界银行的中小企业分类标准,可以看出中国界定的中小微企业规模比世界银行标准高出近一倍。这可能会引起一些国际比较问题。比如很多机构说大规模支持小微经济,但也许他们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的顶层部分。如果把小微标准适度往下推,这个问题就出来了。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可能没有报道的那么大。
按照中国的标准,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的主力军。截至2018年底,中国有3900多万中小企业和7000多万微型企业,其中实际包括个体户和农村合作社。也就是说,到2018年,中国的市场主体数量已经达到1.1亿,这是巨大的。中小企业占所有市场主体的99.6%,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的税收和80%的就业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就业稳定,经济才会活,这是这些数据中的重要佐证。
同时,中小企业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研发。也就是说,它们在我们新动能的增长中起着最微观的基础作用。中小微企业发展取得这些成绩的重要原因是这几年的政策扶持,尤其是2014年的“双创”政策。类似的支持也可以在去年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民营企业的政策中看到,主要的政策立足点在于中小企业。在政策的推动下,这些企业有了明显的增长。比如2013年我国市场主体同比增速仅为1.7%,但2014年达到25.3%。到了2018年,也达到了18%的速度。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与2013年相比,2014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提高1.2个百分点。中小微经济的作用从就业来看更加明显。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1.3%下降到目前的6.4%。但调查结果显示,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每年新增城镇水平稳定在1300万左右。这背后的原因是,每天有近1.8万家新企业成长起来,支撑起整个就业市场。过去两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大压力:世界经济放缓、中美贸易冲突、国内困难。然而,中国经济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崩溃,而是保持了健康的活力。它的坚韧和灵活不仅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新动能和新经济上,也体现在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上。
二,发展中小微经济
虽然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对就业、新动能、增长起到了支撑作用,展示了以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提升服务、双创战略为主体的一系列政策的良好效果,但其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中小企业太多。2012年至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12.5%,绝对数字超过1亿。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各国中小企业平均数量为91.43%,每千人中小企业平均数量为35.75家。目前我国每千人拥有中小企业76.9家,几乎是国际水平的两倍。我国中小企业密度也超过了99%,超过了8%的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的中小企业太多了,一个原因可能是统计问题。虽然号称1亿小微企业,但估计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僵尸企业状态。
第二个问题是,在大量精简行政、下放权力、加强监管和改善服务的过程中,各地都在举办锦标赛。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一些地方已经放开了一些基础标准、一些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这导致企业没有建立真正的信号显示机制。这也导致了上述数量过多的问题。中小微企业竞争激烈,多数处于完全竞争或过饱和竞争。有调查数据显示,30.85%的小微企业距离竞争对手50米以内,72.43%的小微企业距离竞争对手1公里以内。低门槛、高竞争导致我国小企业平均寿命为3年,而美国为8年,日本为12年。
第三个问题是发展质量低。这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盈利能力不高,应对要素成本上升的能力较弱。一些大企业赊欠,大部分是欠小微企业的钱,反映了小微企业议价能力弱。近年来,一些原材料价格,如能源价格,一直在下降。但由于上游企业多为议价能力强的大企业,原材料价格下跌的红利根本没有传导到小微企业。二是平均创新力相对较弱。根据阿里巴巴中小企业商学院2017年的调查,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根据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90%的小微企业没有创新活动。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一些高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孕育了一些科技小微企业,受到了很多风投和PC的青睐,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成长速度非常快,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三是产品附加值低。从产业链分布来看,中小企业在高附加值领域的比重较小。四是管理不规范。调查显示,很多最终走上跑路的中小企业都有一些共同特点:第一是主业不坚持,创业精神不突出;二是企业的管理和治理非常无序,基本没有风险控制能力。第五,我国中小企业少,小微企业难以成长发展。目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有一套数据。微型企业与小型企业的数量比为1.95: 1,而小型企业与中型企业的数量比为13.75: 1,这意味着13家小型企业中孕育了一家中型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在全球的比重较弱。大量小微企业没有脱颖而出,成长为中型企业。在发展经济学中,它被称为“中型企业的消失现象”。
第四个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近年来,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占比有所下降,不少中小企业认为融资仍是他们面临的难题。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世界性难题,也许只能缓解,但很难彻底解决。
第五个问题是政策执行需要加强。目前,国家对小微企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和一些普惠性的优惠政策,最近又出台了新一轮的优惠政策,特别是今年4月到5月全面减免税费。但调查发现,63%的小微企业没有听说过上述任何一项税费优惠政策。对政策认识不足,不仅与政策宣传不到位有关,还与小微企业主的基本商业素养有关。
第六个问题是收集小微经济信息困难。小微企业对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了解甚少,其他信息难以收集。目前,一些学术机构试图进行一些后续调查,但40%的企业在一年内失去了联系。另一项调查发现,小微企业的死亡率非常高,每年有16.7%的小微企业死亡。银行间信息也很难共享,需要更多的数据平台支持。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国家政策支持,使我国小微经济蓬勃发展,取得了稳定就业、促进转型的效果。同时也存在发展质量低、竞争过度、附加值低、管理不规范、寿命短、信息收集难、风险高、融资难等问题。
3.发展中小微经济的建议
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越来越大,稳定小微经济对于稳定经济非常重要。为了使小微经济在当前形势下有稳定的预期和足够的信心,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和支持现有的一些政策,全面推动中小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因此,建议:
第一,在营商环境不够好的情况下,政府仍应发挥促进公平竞争的主体作用,解决不公平竞争和过度竞争问题。
二是需要对如何扶持中小微企业有统一的认识,寻找真正限制其发展的因素。目前,通过对政府和企业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理解。从政府角度来看,影响小微企业发展的因素有政府服务不足、融资难、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缺乏、成本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认为政府的政策不稳定而不是服务不到位,尤其是过去几年,人们对国企和民企的争论仍然心有余悸。同时,竞争激烈、成本高、融资难、人才缺乏也是影响因素。可以看出,从政府和企业的不同角度理解存在一些分歧,需要先达成一致。
第三,除了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和保持法律连续性之外,供应方结构也应得到改善。根据笔者在长三角和珠三角部分地区的调研,一些新的做法可以借鉴。为小微企业搭建相应的支持平台尤为重要,包括大数据、金融平台、创新平台和帮扶平台。政府要想点对点扶持小微企业,基本不可能,因为小微企业一亿多,管理成本是无限的。因此,基于平台的系统支持非常重要。二是产业集群,构建中小企业产业生态。也就是说,一定要梳理大中小企业的生态链,让它们的比例相对合理。在许多地方,产业集群创造了区域增长极。在这样的集群中,一些小微企业与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连,企业生态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此外,虽然近年来高科技制造领域出现了很多小微企业,但还不够,占比提升得不是很好。应加强对高科技制造领域小企业的特殊支持。
第四,必须从治理体系、管理体制、企业家精神培育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促进和支持力度。当我们想到中小企业时,首先想到的是技术和资本,而不是从其内在动力和配置能力上升级,我们必须在孵化和培育小企业的过程中努力。如你所见,目前有很多风险投资。对于一些小企业来说,建立良好的股权结构、良好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治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的现代小微企业才能走出来,健康成长。
五是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强化监管、改善服务。当前的“精简行政、下放权力、加强监管、改善服务”主要体现在“发布”上,而“服务”和“管理”都存在不足。不要放得太远,这样就没有门槛了。有必要提高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和知识产权的门槛。我们想要移除的阈值是一个不必要的管理控制阈值,但是必须有一些技术阈值,并且应该提供平台服务来提高这些阈值所需的能力。
相信在当前国家政策支持的引导下,结合上述策略,能够进一步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微观基础。
为了促进智库成果的交流和应用,国家发展研究所推出了一系列新创办的期刊《政策简报》。通过以更简洁、高效、有机和实用的方式向目标读者展示现有智库的成果或学术研究的最新发现,《政策简报》可以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政策简报》的出版定位是成为智库的传播者和学术成果转化的催化剂。
本期编辑:黄米佳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于2013年6月正式成立,2015年12月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单位。2018年初,在“中国高校智库组织100强”中排名第一。国家发展研究院以“国家战略、全球视野、决策咨询、舆论引导”为目标,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引领社会进步创新。